主页 > 协会杂志 > 生活广角 >

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与商业活动

【字体大小】 [] [] []2014-09-29 10:03 文章来源:《桑坡村的经济分化(1978年-2005年)》 作者:王富伟

一、问题的提出

“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2∶275)。正如这条经文所显示,买卖,即商业活动,在伊斯兰教中拥有合法地位;并且,规定了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在遵循伊斯兰教伦理规范的基础上适度营利。穆斯林擅于经商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和伊斯兰教鼓励经商的教义特征密切相关。回族作为穆斯林民族之一,也秉承了这一文化特性。这表明从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思想出发研究回族的经济行为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回族只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一境况决定伊斯兰教的一些思想特征并不能完全在回族群体上体现出来。由于规定了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兰教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制度,在阿拉伯国家,像礼拜、斋戒等宗教义务行为已是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但在中国回族社会,从法律政策上人们并不必须要遵守宗教义务,履行礼拜、斋戒、天课等宗教功课的宗教参与行为主要取决于地方传统和个人自觉,不同回族社区、回族个体参与宗教生活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社区层面上的差异反映了社区宗教集体生活的兴衰,个体层面上的差异体现了个体宗教信仰虔诚度,而这二者都将决定个体所接受的宗教影响。这将促使我们思考,回族的宗教参与状况有可能会影响其伊斯兰教信仰与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两个角度看,回族的宗教和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如表面上看来的那么简单。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和其商业活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的?这正是本文所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调查发现

(一)社区概况

1.桑坡村基本情况

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商业历史和深厚宗教传统的回族农村社区,现有居民全部为回族,共5220人,拥有600年以上的村庄历史。桑坡村自明崇祯元年(1636)建立起了首座清真寺,便开始了组织化的宗教生活,直到现在拥有男女清真寺11座,宗教生活在村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桑坡近代以来曾出现过多位名扬省内外的大阿訇,使桑坡人拥有丰厚的宗教记忆和教门意识。

桑坡村历来人多地少,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主要依靠“工商业收入”。工商业主要是指皮毛加工业。桑坡村早在清代已成为国内外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之一。当时几乎家家户户搞皮毛,主要产品羊皮衣、皮裤、车马鞍具、弹花弦等远销上海、武汉、东北等地,甚至出口到英国和美国等地。现在皮毛业仍是桑坡人的收入来源,根据2005年的问卷调查估算,农业收入仅占家庭总收入的0.2%。现在桑坡的主要产品包括鞋里皮①、汽车靠背、羊毛毯和服装革等,产品内销温州、广州和成都等地,外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瑞典等19个国家和地区。原料来源也国际化,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南美洲和中东等地。相比其他产品,鞋里皮资金门槛低、技术含量低且能工业化批量生产,所以自1994年出现后迅速成为桑坡的主流产品,至今未变。

2.广州桑坡流动社区情况

2000年左右,桑坡人因销售鞋里皮开始零散地出现在广州,起先主要是在越秀区流花街道办事处和广州火车站站西路国际鞋城等区域;之后逐渐增多,并因经营成本、交通便利等因素转移到了白云区;到2004年,在广州的桑坡人总计达到了300余人,这个规模基本上维持至今。

广州的桑坡人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得到政策认可的社区,但他们由于业务拓展在广州形成了流动的聚居区。在这一聚居区内形成于桑坡村的亲戚、朋友和邻里关系仍发挥作用,广州桑坡人藉此彼此保持联系,获得地缘的身份认同。但由于桑坡没在此设立类似统一服务和管理的正规机构,以致我们无法得到广州桑坡人总体情况的精确资料。下面的情况是根据访谈估测而来。

(1)人员构成。主要有三种人,开裁点的老板,60户左右;卖皮的个体户,30人左右;打工者,200余人。我们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开裁点的老板。

(2)居住情况。卖皮户和打工者的居住根据开裁点的老板而定,而老板们基本上居住在白云区的石井、均禾,嘉禾、新市、三元里5个行政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相对而言,石井街道办的红星村和凰岗村比较集中些。

(3)社会联系。打工者全部集中在本村人在广州所开的裁点,他们住宿由其老板集中提供;卖皮户去广州主要是把未裁的整张鞋里皮卖给本村人在广州的裁点,所以基本上是围绕裁点而居。开裁点的老板们因为居住的相对分散,整体上见面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会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保持联系,老板们对彼此的经营实力基本上都比较清楚。关系比较好的、又住的比较近的会经常见面,一起娱乐和聊生意上的事。

(4)经营状况。所谓开裁点,是指在广州租赁厂房把从家里(桑坡村)采购而来的整张鞋里皮按照鞋厂鞋样的要求裁剪成鞋里皮。桑坡人在广州所有的厂房全部是租赁而来,都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只交租赁费和水电费,不交官方税费,这由房东来处理。开裁点的设备基本上都是买来的,开办一个一般规模的裁点大概需要20万元左右,有的裁点买的是二手设备或干脆是租赁的,开办成本会更低。这些裁点的规模不等,较小的一年收入20万左右,较大的收入可达80万左右。开裁点赢利的最关键之处是找到客户,鞋厂即是他们的客户,而与裁点发生业务关系的鞋厂绝大所数也是租赁厂房。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裁点的销售方式基本上是赊销,在产品卖出去1个月甚至半年后鞋厂才回款,这导致它的采购方式也是赊购,采用同样甚至更长的周期从家里赊购鞋里皮原料。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二)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宗教与商业活动

1.宗教集体生活兴盛下的宗教参与和商业活动

根据2005年调查发现,桑坡村是一个宗教生活非常兴盛的村庄。桑坡村现有清真寺11座,其中5座男寺和6座女寺。自1979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以来,人们积极参与清真寺的翻修和重建(见表1)。礼拜情况也说明了桑坡人宗教参与程度很高。在主麻日聚礼时,桑坡的大部分男性村民都会参与。以桑坡东男寺为例,主麻日礼拜的人数约有300人,而东寺所属坊(第1、2、3、4生产队)共有男性557人,扣除约三分之一18岁以下男性后为370多人,参加聚礼的比例约在80%以上。其他各个寺的情况也基本是这样。到开斋节会礼时,所有几乎在家的男性村民都会参与。而在某一村民家举办红白喜事时,村民的参与状况更是让人惊叹。笔者曾两次参与这种盛会:一次是参加一家纪念其父去世十周年,这家待客110桌,以每桌7人计,参加人数近800人;另一次是参加送殡,从桑坡上寺到坟地大约500米的送殡路上黑压压的占满了人,估计有1000多人。

从个人层次看,桑坡人的宗教参与程度也很高。表2和3显示,在问卷调查的86人中,有82.5%的人保证起码主麻日聚礼时去做礼拜,其中每天去做礼拜的占到37.2%;有74.4%的人全月封斋;而2005年平均每户出天课和乜提的均额为6462元。但天课出纳的金额差距很大,标准差为21241元,这说明在天课这一宗教功课履行上人们存在明显差异。

在这么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桑坡人的宗教参与程度和商业活动之间会存在什么关联?把个人的宗教参与划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宗教知识的获得,考察对商业技巧和商业规则的认知;另一个维度是宗教功课的行为参与,主要考察两项最具社会性的行为参与——礼拜和天课。根据这两个维度把访谈对象划分为三类人,2005年调查发现:第一类,拥有丰富的宗教知识、以日常礼拜表达其虔诚的人,他们更为注重道德上的完满,追求经济财富的动力不足,其经济财富较少;第二类,缺乏宗教知识、不关注现时的宗教虔诚问题的人,他们忙于生计奔波,既少惠于宗教商业精神带来的认知启迪,也相对缺乏从宗教场域中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其经济财富适中;第三类,拥有丰富的宗教知识、以出纳天课和出散乜提表达其虔诚的人,他们注重现世的成就,有创造财富的强大动力,并以此在宗教社会场域内赢得声誉,其经济财富较多。

这一调查发现表明,虽然从事商业活动在伊斯兰教规中总体上得到鼓励,但并不是所有信徒都热衷经商,只有当信徒追求更具入世性的宗教价值时,才能构成商业行动的持续动力,从而创造更多财富。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如前面所分析,从教义思想基本特征来看,伊斯兰教可能导致多元分化的生活伦理的这一特征为这种差异提供了观念可行性;履行宗教功课在中国回族社会没有法律强制性的事实——从另一方面即可以自觉选择所要履行的宗教功课并成为信仰虔诚的表现的事实——为这种差异提供现实可能性;宗教声誉的社会评价体系是最终使这种差异得以显现的机制。桑坡所有清真寺里所立的功德碑,以及桑坡人尊敬“教门好”的人的事实,都表明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宗教社会声誉评价体系。

2.宗教集体生活淡漠中的宗教参与和商业活动

虽说桑坡人大批量前往广州已有4年多的时间,但并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礼拜的地方。有些桑坡人在自己的住处礼日常拜,也有些到广州的一些清真寺礼拜。在广州做生意的甘肃平凉人,在石井街道办事处的凰岗村租房、请阿訇成立了一个简易型的清真寺,成为附近穆斯林集中礼拜的地方。很多桑坡人居住在附近,但前去礼拜的人很少,即使是在主麻日聚礼时到的也就十几个人。

从个人层次看。在我们深入访谈的15个开裁点的老板中,主麻日去做礼拜的有4人,且没有一个人每天做礼拜;而全月封斋的也只有4人;而且只有一个人报道他们在广州出过乜提,而他们在桑坡出的天课和乜提也大部分是其父兄名义。这些宗教参与都比桑坡村的情况相差甚远。从他们个人来广州前后的比较看,情况也类似。这15人中,有9人都报告他们在广州的礼拜频率比在桑坡有所降低,有7人报告由全月封斋变为不封斋或不全月封斋。即他们在广州的宗教参与相比在桑坡大大降低了。

在这样淡漠的宗教氛围中,从桑坡所发现的那种宗教参与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关联相对松动:访谈对象认为,宗教知识拥有的多少,礼拜、天课、封斋等宗教功课是否履行,与经济成就关联不是十分紧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社区层面上中国回族的研究,我们发现,并不能笼统地认为伊斯兰教有利于经商,只有当信徒更趋向入世性的信仰诉求时,伊斯兰教思想才能成为商业行动的动力源泉和规范资源。这种影响要在宗教集体生活兴盛和个人宗教参与程度高的社会环境才能生效,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宗教伦理才能会被人们所认可,成为人们进行评价的一种基准,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宗教声誉社会评价体系。

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一个信教的群体时,需要考虑它所处的大社会以及它所构成的小社会的环境因素影响,即使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先赋”信仰,但并不是每一个回族社区都有齐整划一的宗教生活,每一个回族穆斯林都会把宗教要求自然化为生活习性,进而形成一种统一的群体气息或精神,信仰虔诚度本身就构成一个需要调研的议题。

注释:

①一种鞋材,主要用于冬棉鞋的里衬,桑坡人经营主要是绵羊皮鞋里皮。

参考文献:

(1)《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何蓉译:《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年。

(3)涂尔干,渠东、汲吉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韦伯,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韦伯,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韦伯,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的论文》,博士论文,2004。

(8)王富伟:《桑坡村的经济分化(1978年-2005年)》,硕士论文,2005。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