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协会杂志 > 地方伊协刊物 > 湖南回维族穆斯林 > 推荐文章 >

湖南回族文化事业综述

【字体大小】 [] [] []2016-02-24 13:38

这里讲的回族文化事业,主要是指湖南回族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回族来湖南,始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代来湘者多仕宦之家,明代来湘者多从戎将领,其后因逃荒、从商、分配、调动等来湘者,也大都落籍长沙、邵阳、常德、益阳等地。至2000年,全省共有回族10余万人。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艺术匠人,他们中流传的伊斯兰民族文化,既有故事传说《阿丹取火》、《穆罕默德的一把珍珠》、《唐王谈道》、《缠头歌》等,也有文学艺术类的文人著述、音乐戏曲、工艺美术、中阿书画和传统武术等。由于回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致使伊斯兰民族文化有的已失传,有的已与汉文化相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文化虽一度受到了“左”的干扰、破坏、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断落实,又给回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化艺术赋予了新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形式,更加显得健康、丰富多彩了。

一、编辑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回族人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回族古籍,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编辑出版了一大批著作,长沙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回族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温福钰主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桃江县人,兰州大学历史系回族教授李建主编及与人合作翻译出版的《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俄国通史简编》。长沙人,湖南财经学院回族副教授傅志明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史纲》和翻译出版的《乱世奸臣袁世凯》为中国近现代史和经济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参考资料。长沙人,湖南省民委文教处长马亮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画集丛刊·湖南》内容丰富、画面优美,被国家民委评为优秀画集丛刊;他主编的《湖南回族》、《湖南回族人物录》、《湖南回族史料辑要》、《湖南回族百年》,对湖南回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经济、信仰、习俗等作了较系统地阐述与记载;他编辑出版的《龙凤吉祥》、《走向山外的世界》、《山水风情希望路》和8个州、县《民族的地方概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各民族、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二、不同内容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回族聚居乡、村先后建立起文化站,广播站,图书馆,农村俱乐部、电影放影队、业余剧团等;举办棋艺、歌咏、球类、书法比赛以至于文化汇(调)演等活动十分活跃。邵阳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和北山乡北山村创办的回民业余剧团,能演出大型传统戏和现代戏。北山村业余剧团参加1975年邵阳地区农村剧团汇演,自编自演的花鼓戏《请石匠》,获创作及表演一等奖。常德澧县澧东乡团结村回民花鼓戏剧团,编排当地回、汉群众的好人好事,到洞庭湖区各县、区、乡上演,深受广大回汉群众欢迎。1981年,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电影放映队被评为群众文化先进单位,出席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单位表彰大会。益阳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回族民间老艺人李石泉的三棒鼓,以“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普及法律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等为内容,用三根铜钱棒,有说有唱,且歌且舞,曲牌有“鲤鱼跳龙门”、“满姑娘纺棉花”、“梅花舞雪”和“猛虎跳涧”等,生动活泼,深受群众好评。1986年,邵阳市西区文化馆回族干部马子美创作的反映回族传统习俗的舞蹈《打喜》,舞姿优美,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参加湖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创作奖。《湖南画版社》美术专业副编审马志中,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工笔人物画。他的作品讲究形象、情趣、意境之美,处女作《绿色宝库》及其移植的国画,在国内外画坛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工笔画《美的心愿》获全国二等奖。长沙市溁湾镇小学六年级回族学生陈俊(女),三岁多从师书画家阳盛全,四岁登上国际书法大赛舞台。至1989年,在国际国内书法展中获大奖93次,其中一等奖以上38次。她还先后为毛主席纪念堂、广州西山碑林、黄山碑林、武当山碑林、四川太白碑林、云南石林碑林和朝鲜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纪念堂书写碑刻,被“世界书画家协会”、“国际书法艺术学会”、“中华书法研究会”、“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和“中国书圣王羲之基金会”吸收为会员,《人民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采访和发表她的作品。湖南电视台回族导演丁汕,1982年执导的《清明雨》,获全省优秀广播剧和导演一等奖;1986年执导的《月亮总是圆的》获全国喜剧电视剧二等奖;1987年执导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醉乡》获全国骏马奖。湖南电视艺术中心二级演员马晾英(女,回族)执导的《青春的马桑树》获省剧目一等奖,全国广播剧首届“蜀秀杯”二等奖。

三、各地流传的工艺美术代代相传,湖南回族的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雕刻、编织、刺绣等。邵阳苏氏回民石雕工匠有百年历史,他们将青石雕刻成大小不一、形态逼真的龙、凤、狮、虎及各种花鸟艺术品。邵阳青龙桥、各大清真寺和不少重点建筑物,都有他们的珍品。他们还与汉族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羽毛画和竹簧雕刻有花、草、鸟、鱼、山水图案、阿文图纹嵌于其中,手工精细,色泽鲜艳,栩栩如生,遐迩闻名。1979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时,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赏。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附近的方家屯犀角洞,居住着清代由邵阳迁徙而来的蔡姓回民,约有500人,有清真寺一座,这里山水秀丽,岩石很多,是他们的传统石匠工艺代代相传的好地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晃县城及周边的建设日新月异,各种建筑物的石碑、石桥和石工雕刻如龙溪码头及房基的修建,龙溪口大桥的桥誌、桥头堡堡柱的雕刻,县园林所的及一些机关的石狮,等等,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点缀城乡,均是他们的杰作,备受各方赞誉。常德、桃源一带回族手工编织工艺素负盛名,如草帽、提篓、花篮、竹枕,手工精细、美观大方,产品畅销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益阳桃江县回族家庭编织的竹席,绚丽多姿,四周点缀“卐”字回纹花边,织“双喜”、“双桃”、“福禄寿喜”等字样,以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花纹图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

四、民族民间的文体活动交相辉映。湖南回族人历来有尚武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和正月农闲期间,是练武的季节,不少清真寺开设武堂,延师习武,清真寺的阿訇大多擅长武术。回族民间武术种类诸多,尤以拳、棍、短打、气功驰名,舞狮、舞龙、踩高脚、划龙船也是回族人民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回族聚居地区又新增了兴办文体学校、开展各种球类、群体竞赛乃至现代体育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桃江县人民政府和益阳市教委批准,在美丽的桃花江畔—三堂街镇,建立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桃花江清真武术文化学校”。校长为回族一级拳师黄达型,招收回汉各族学生。学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章程,文化、体育课程的各种设施齐全,聘有知名的回、汉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多适合于社会安全保卫工作,深受政府的支持和各方的好评。1981年,邵阳市开办体育学校,培养回族人才。回族田径教练员苏一飞自1984年以后的10年中,先后为省体工队输送8名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全国比赛中共获金牌3块,银牌1块,在全省比赛中共获金、银、铜牌22块,他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练,获国家体委颁发的“精育新星奖”。湖南省衡阳航空运动学校跳伞队助教黄祖珍(回族,女),1982年10月,在昆明参加全国跳伞锦标赛上与队友一起夺得女子集体定点冠军。1987年参加河南安阳全国跳伞甲级队比赛,夺得个人定点第一名。1988年,赴瑞典参加第十九届世界跳伞锦标赛,获青年女子个人定点、全能两项冠军,并与队友合作取得团体和集体定点两块银牌,为祖国争得荣誉。1989年,获湖南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同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她“国际运动健将”称号。

(马亮生整理)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