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协会杂志 > 新月世界 >

南部非洲国家马拉维的穆斯林

【字体大小】 [] [] []2016-10-12 09:34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杂志 作者:武 涛

南部非洲国家马拉维的穆斯林——武 涛

马拉维(Malawi)位于非洲东南部,同赞比亚、坦桑尼亚及莫桑比克三国相毗邻。宗教信仰方面,该国1306.6万人口之中,82.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13%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居民信仰其他宗教。尧人(Yao)是该国的穆斯林族群,信奉的是伊斯兰教逊尼派。这个族群较为神秘,长期以来,受到外界的忽视。

一、穆斯林族群“尧人”及其相关历史

伊斯兰教是马拉维的第二大宗教,尧人是该国的穆斯林族群,主要分布在该国的南部地区。然而,并非所有的尧人都是穆斯林。当然,也有其他族群的个别人信仰伊斯兰教。尧人早先居住在莫桑比克北部,由于内外压力,他们迁徙到马拉维境内,定居下来。尧人擅长商贸活动,他们是东非沿岸阿拉伯人同南部非洲内陆之间进行贸易的中间商,交易商品包括象牙、布匹、铜、铁、珠子等。早在18世纪中期,尧人就建立了长途贸易商路和商站,其贸易大篷车经常出现在东非沿岸的基尔瓦(Kilwa)。通过经贸活动,东非沿岸及桑给巴尔(Zanzibar)岛上的阿拉伯-斯瓦希里(Swahili-Arab)文化也被带了进来。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和卡龙加(Karonga),既是商贸中心,也是伊斯兰文化中心。

19世纪初,阿曼苏丹赛德·赛义德(Seyyid Said)在桑给巴尔的丁香种植园急需大量奴隶进行劳作,阿拉伯地区、印度等东方市场对此也有需求,这就加速了东非沿岸奴隶贸易的发展。《古兰经》中虽无禁奴的明文规定,但却要求穆斯林之间亲如兄弟。这样,非穆斯林的南部非洲内陆就成为奴隶的主要来源地。从基尔瓦通往马拉维湖的贩奴线路是极为重要的通道。高额利润驱使尧人开始从事猎奴和贩奴活动,阿拉伯人则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火器。19世纪60年代,尧人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发生明显变化。有的信仰伊斯兰教,学习斯瓦希里语,有的已经成为穆斯林。尧人对于经济富裕、文化发达的阿拉伯人向来十分仰慕,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初衷就像是在赶时尚,并借此强化双边的经贸关系。这个时期,伊斯兰教传播速度较快。然而,由于地区政治生态的原因,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还很有限。

1891年,英属中非保护国(BCAP)成立后,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影响依旧。20世纪初,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清真寺和一个穆斯林商人。此时,伊斯兰教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凝聚社会人群、整合社会力量的有效途径。殖民统治期间,尧人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对于伊斯兰教的认识更加深入。1931年,穆斯林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4%。独立以后,穆斯林的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60-1980年,穆斯林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保持在36.24%。此后,这个比例一直维持在13%。20世纪80年代,马拉维开始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1994年和1999年,穆斯林出身的联合民主阵线(UDF)主席巴基利·穆卢齐(Bakili Muluzi)两度当选为国家总统,大大提升了穆斯林在该国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外界对该国穆斯林的认识将会加深。

二、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及其宗教、生活习俗

19世纪开始,尧人首领成为最早的穆斯林,并极力突显自身文化优越。后来,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或外甥送往东非沿岸,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这些年轻人归来后,其周围人群逐渐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19世纪末,尧人村落出现很多穆斯林教师,他们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此时,伊斯兰教被看作促进社会进步和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殖民时期,尧人对西方的教会学校进行过强烈抵制,鲜有穆斯林送其子女进入这类学校。1928年,殖民政府曾建立过3所学校,专门用于穆斯林学生的教育。20世纪30年代,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曾在此建立过清真寺和学校。40年代,尧人也曾建立过社区学校,教习伊斯兰教教义。然而,受过此类教育的穆斯林学生较少。1962年,马拉维仅有29所伊斯兰学校,其中7所是政府援建的。这同当时全国3000余所学校总数相比而言,微不足道。

独立以后,马拉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和教育相分离的政策。这样,穆斯林学生不用担心自身信仰受到威胁,可以平等地接受世俗文化教育。世俗教育政策推行后,穆斯林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学到实用的文化知识,就业范围逐渐扩大,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他们也借助世俗教育体制,学习伊斯兰教思想。马拉维穆斯林协会(MAM)、布兰太尔伊斯兰传教团(BIM)、马拉维穆斯林学生会(MSA)等也积极推进本国穆斯林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东国家通过教育资金援助,曾帮助穆斯林社区建立过清真寺和学校。90年代,该国开始出现伊斯兰图书、杂志和书店等。2013年,该国还建立了穆斯林盲人学校,穆斯林大学也在筹建之中。马拉维的很多学校开设有阿拉伯语和斯瓦希里语课程,穆斯林学生能够借此阅读《古兰经》,接触到外面的伊斯兰世界。此外,部分优秀学生还被送往阿拉伯国家深造,接受正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

该国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生活兼具黑非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双重特征。宗教信仰:遵循伊斯兰教五功和六大信仰的教规,每日要做五次礼拜。婚姻嫁娶:实行一夫多妻制。尧人曾同阿拉伯人通婚,部分人至今仍有阿拉伯人的血统和容貌。丧葬习俗:伊斯兰式的葬礼,在遗体处理、墓葬方位、埋葬时间等方面要求严格。例如,妇女不能去墓地。饮食习俗:恪守禁酒的教规;遵守清真饮食风俗,拒吃猪肉。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均要禁食。衣着服饰:穆斯林男子头戴帽子,身着长袍;妇女戴盖头,穿伊斯兰服装。建筑风格:建造阿拉伯式的长方形房屋,而非黑人的圆形茅屋。此外,尧人的舞蹈、成人仪式等也有两种文化的色彩。

三、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宗教关系

伊斯兰教是先于基督教在马拉维传播的。1861年,中非大学传教团(UMCA)在该国南部建立站点进行传教,但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伊斯兰教先入为主,在该地区的影响较大。尧人曾将西方基督教传教团看作是权力、利益、信仰等方面的竞争对手,双方在此进行过长期的激烈斗争。殖民统治时期,利文斯敦尼亚传教团(LM)、布兰太尔传教团(BM)等的传教活动发展迅猛。同时,由于伊斯兰教的适宜性、包容性较强,其信徒也在持续增多。尧人曾长期从事贩奴活动,基督教传教团对其特别厌恶,伊斯兰教受此影响,也遭到诋毁。20世纪初,尧人对基督教团体开办的西式学校持否定立场。20世纪40年代,少数穆斯林学生接受世俗教育,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其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有所改变。

马拉维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推行开明的宗教和教育政策。穆斯林和基督徒能够和睦相处,彼此以公民身份看待对方,共同致力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尊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节日,注册宗教团体不受歧视,公办学校还设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选修课。该国没有以宗教为旗号的政党,这就铲除了宗教冲突的温床。民主化以来,该国的政治问题经常致使宗教矛盾升温。特别是穆卢齐当选为国家总统后,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幅提升。这曾引起基督徒的高度恐慌,少数狂热分子将怒火发泄在穆斯林和清真寺身上。2010年,极少数的穆斯林为表达抗议情绪,也做出过焚烧《圣经》的过激举动。实际上,这些现象并非宗教对抗问题,只是国内的违法行为,需要政府机构依法进行应对和处理。近年来,为缓和宗教矛盾,国家采取过诸多包容举措,旨在团结全体国民,共建多元信仰的现代国家。

四、穆斯林的政治参与及其对外交往

殖民以前,尧人在该国南部处于政治统治地位。殖民时期,穆斯林酋长曾帮助殖民政府管理过本族群的内部事务。独立初期,马拉维对伊斯兰国家持敌视态度,但公务员选拔并无宗教信仰方面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初,马拉维穆斯林协会曾积极推动该国的政治民主转向,穆斯林也开始参与国家政治事务。1994年和1999年,穆斯林出身的穆卢齐两度当选国家总统,使该国穆斯林的自尊、自信、政治和社会地位等得到空前提升,鼓舞了他们参政的热情。民主化以来,很多政党中都有穆斯林的身影。这些穆斯林以公民身份参政,为本国发展、穆斯林的合法权益代言。此外,他们还通过马拉维穆斯林协会、穆斯林妇女组织(MWO)等,发出政治声音,表达利益诉求。

独立初期,马拉维同阿拉伯国家没有外交关系,该国穆斯林仅同世界穆斯林大会(WMC)、南部非洲伊斯兰青年大会(SAIYC)有过交往。20世纪80年代,马拉维开始重视同中东国家的外交关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曾为该国的穆斯林社区援建过清真寺和学校。穆斯林出身的穆卢齐两次竞选国家总统期间,曾得到过中东国家的政治资金。总部设在科威特的非洲穆斯林机构(AMA)还在该国的穆斯林社区从事经典翻译工作,并进行传教活动。90年代,该国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亲密,穆斯林社区曾得到过很多经济援助。未来,该国的穆斯林同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将会增多。

五、结 语

马拉维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但该国有个少数族群尧人却信仰伊斯兰教。本文对该国的穆斯林问题进行阐述,意在揭示伊斯兰教在该族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2012级博士研究生)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