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

爱在鲁甸
——穆斯林志愿者鲁甸救灾纪实

【字体大小】 [] [] []2014-09-16 16:41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虎利平 敏俊卿 马玉明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6.5级地震,瞬间大地震颤,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生命消殒——鲁甸之殇,中国之痛!

面对灾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出号召,呼吁各地伊协和全国穆斯林,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一时间,各地穆斯林和全国人民一道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这力量是对同胞的挚爱,对生命的珍重,对祖国的责任。

与时间赛跑,昭通穆斯林率先行动

地震发生当晚,昭通穆斯林志愿者撒健、柴夫、马凯、李梦锷、冶恒伟、桂秘等一行数十人,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塌方、滚石的危险,步行10公里,到达震中龙头山镇。道路堵塞,汽车不通,灾区物资紧缺,他们随即自发组织起摩托车队,第一时间把救灾物资和药品运到了重灾区龙头山镇,和武警官兵一道架起灾区的生命线。在这条随时可能塌方,遭遇滚石的震区道路上,他们骑行240人次,累计骑行15000公里,运送物资16吨。

昆昭穆斯林志愿者随即成为鲁甸救灾志愿者的中坚之一。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很多慈善组织和社会团体运送到鲁甸灾区的物资,大多经过他们分发到灾区。鲁甸灾区一线,火德红、龙头山、包谷脑村三个重灾区,到处都是他们卸物资、运物资、分发物资的身影。深夜里、暴雨中、废墟上,他们累极了,倒头就睡。

撒健给自己取了个老嘎机的网名,有朋友在圈里演绎这个名字:天天连轴转,像机器零件一样嘎吱嘎吱了。在灾区,前来昭通的很多外地志愿者在找他,壹基金在找他,扶贫基金会也在找他,他和当地志愿者下物资、运物资,几十吨、几十吨……见他时,他依然穿着那件不太合体,几乎变了颜色的志愿者T恤。每次召集志愿者下物资时,老嘎机总是开心地招呼说:“健身了,健身了”。或许也只有这种方式能够让日夜奔忙在灾区的志愿者兄弟们,缓解一下高强度的工作压力。16日那天,老嘎机顶着重感冒,带着各地州来的志愿者们奔波在去重灾区火德红、龙头山、包谷脑的路上。晚上10点多,申请提前休息一下的老嘎机,又被召唤来商量救灾物资发放一事,几次不经意间,发现老嘎机说着说着就睡着了。

地震当晚,昆昭穆斯林志愿者另一位负责人柴夫步行进入光明村,一个双肩包,一顶帽子,一双沾满泥土的军用胶鞋是他全部的装束。他说:“读过远藤周作的《深河》,日本基督徒大津在恒河边帮印度教徒背死尸的画面让我刻骨铭心。我也要像他一样去实践信仰体现的大爱”。据他讲,灾区条件艰苦,有时下雨,没地方住,他们就打雨伞在屋檐下呆一夜。我们向他道辛苦,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辛苦。一句自己喜欢的事,让他在公益路上坚守了十多年,让他为此累到胃出血,让他坚守在这条不需要鲜花与掌声只需默默付出的道路上。

鲁甸,这片被地震破坏得满目苍夷的土地上,爱心在军人、志愿者与灾民之间,传递流淌,彼此温暖。

从8月5日起,由65岁回族老人马武芬发起召集来自鲁甸县文屏镇清真寺的20多名穆斯林志愿者老大妈,每天雷打不动把从鲁甸县城准备的1500余份热腾腾的清真风味饭菜,送到龙头山地震灾区给灾民和救援队伍吃。老人说,她们每天开支的5000多元都来自鲁甸穆斯林民众和各界的捐助。她们免费做饭持续至救灾结束。

8月9日,80余名昭通穆斯林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在昭通机场为灾区运输救灾物资的工作中。他们中有十多岁的中学生,有八十高龄的长者,一份份灾区急需物资经他们从直升机上搬运传递,及时运送到灾区。

同一天,昭通市回族学会和昭通伊斯兰教协会共同发起了当地60个清真寺穆斯林为灾区捐款,共筹集善款21余万元以及水、衣物、食品等。

鲁甸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人,玉溪穆斯林志愿者带来1500袋米、1500桶油、1500床棉被;沙甸志愿者带来一百多万元捐款,用于资助灾区贫困孩子,并在当地购买13000斤梨,分送给灾民、人民子弟兵、医生、其他团队的志愿者;昆明志愿者带来穆斯林、非穆斯林、佛教徒、基督徒的捐款。他们选择了三个重灾区近140名各民族大学生,每人资助3000元的生活费;建水志愿者购买“爱心礼包”,包括21种生活必须品,分送给灾民。

灾难,又一次让穆斯林践行着伊斯兰“信道且行善”的人生准则,见证了伊斯兰提倡关爱弱者、鳏寡孤独、孤儿,亲善近亲、邻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的大爱精神。

香喷喷的抓饭、甜美的切糕与热腾腾的油香

地震发生后第3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就赶到了灾区。

《新疆都市报》报道说,他一个人搭乘飞机来到灾区,在昆明购买了400公斤牛肉、250公斤清油、500公斤胡萝卜、750公斤大米,还有碗、筷、锅、盆及各种佐料,租车来到龙头村龙头中学,为当地500多名灾民做了第一顿热腾腾的饭。

每天他除了为灾民做一顿抓饭外,还当志愿者。他为灾区购买了近8万元的物资,为灾民捐款1000元。

这个自从1991年到2013年,救助了60多人,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2013年8月22日,当选第三届“自治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阿不力孜说:“看到他们吃得那么香,我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8月9日下午,全国道德模范、“烤羊肉串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从新疆远赴云南鲁甸龙头山镇灾区。《中国青年报》报道说,鲁甸地震发生后,远在新疆的阿里木江心急如焚,他匆匆准备了1000多个馕后,从乌鲁木齐赶赴鲁甸地震灾区献爱心。他说:“我来给受灾群众做做饭。”

8月7日,被誉为中国“切糕王子”的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亲自将捐赠给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5吨价值50万元的甜美的切糕运抵震中龙头山镇灾民临时安置点,向灾民分发。

据中新网报道,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称,8月4日,他看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救灾军人和灾民,都在用灾区浑水泡面、做粥吃,他非常心疼,也非常感动,所以决定捐切糕。阿迪力介绍,由于生意好,他的公司仓库只有2.5吨切糕,为了多捐一点,公司连夜召集员工生产,又赶制出2.5吨,凑足5吨,于5日晚从长沙装车,赶运灾区。为方便灾区民众食用,阿迪力将切糕分装为100克每袋的塑封包装。

阿迪力表示:“不管是哪个民族,是谁受灾,我都希望能帮上忙。”

阿迪力·买买提吐热,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老家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2012年在学校勤工俭学,与同学蒋金亚做切糕销售,成为了淘宝网切糕(玛仁糖)的销售冠军,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他的切糕生意越发红火,被网友们称呼为“切糕王子”。

8月9日,鲁甸普芝噜村30多名回族穆斯林组成志愿者每天来到龙头山镇为灾民和救灾者现炸和发放热腾腾的油香。鲁甸强远客运公司临时支援了他们两辆中巴车,每天提供接送。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带着面、油、锅和帐篷赶十几里山路来到龙头山。他们说,这次地震虽然村里也遭了灾,但基本没有人员伤亡,于是大家想帮帮更需要帮助的人。

新华网报道说,地震发生10多天后,灾区基本的吃饭问题已经解决。而在略显寒冷的山上,一块香甜的油香似乎能给人更多的能量。志愿者李永洁说,当地回汉关系融洽,油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也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威宁穆斯林“迟到”的爱心捐助

8月19日,记者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见到刚刚从灾区慰问回来的该县穆斯林爱心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陈三群和董荣坤。两位一脸疲惫,但神情幸福。他们都是当地知名的青年回族企业家,都有着一份奉献社会的浓浓爱心。

8月3日地震发生10分钟后,他们就得到震中位于距离威宁县160公里的鲁甸龙山镇的消息。面对灾情,他们心急如焚,但考虑救灾需要专业的经验,他们决定再等等,16日那天,灾区开始陆续重建,他们才得以允许进入灾区。陈三群和董荣坤说,这是一次“迟到”的爱心捐助。他们一行28名志愿者,带着威宁穆斯林捐赠的3万元物资和董荣坤的马摆大山山泉水厂自产的100多件矿泉水进入鲁甸龙头山镇灾区。

一路上,“鲁甸加油”、“鲁甸挺住”、“我们和你在一起”的牌子和官兵及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这让人既感受到灾难的压力,又感觉到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董荣坤感慨说。

陈三群说:“在这次地震中,穆斯林遇难者只有6人,但是,穆斯林志愿者在救灾中表现很出色,不分民族,体现了伊斯兰的大爱精神。我们在龙山镇街道上,看到了马武芬等回族老大妈志愿者为大家送饭的情景,碰到维吾尔族穆斯林阿不力孜做抓饭的场面,一百多人排着长队等待打饭。这让人非常激动和感动。”

“穆斯林,好样的!”这是灾民对全体穆斯林志愿者的赞扬。

满目疮痍的废墟、悲痛欲绝的哭泣、面对灾难的坚韧,深深地交织在一起,让他们在分发救灾物资时经受着千般的滋味:心痛、悲伤、落泪、感动、力量、希望……

当天分发物资结束时,已是深夜,龙头山镇没有地方住,他们只好摸黑返回昭通,疲惫不堪,各自吃了随身带的干粮,便倒头就睡。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再次进入重灾区火德红乡,分发物资,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房屋早已坍塌。滑坡,让大山撕开了一个个巨大的口子,红石岩的堰塞湖边,村子已是残垣断壁,30多户人家,20多人被淹没,失去亲人的悲痛在坍塌的家园上弥漫着,述说着,母女,夫妻,兄弟姐妹的生死离别……

地震时,孩子被压在墙下,母亲没来得及救,江水顷刻间淹没了她的家。她找来孩子平时最喜欢玩的布娃娃,放在江边,就这样痴痴的等候着心爱的孩子;地震时妻子在家里做饭,房子垮塌,江水冲来,妻子卷入了滔滔的江水中,此后,丈夫整天坐在江边,一言不发,看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期盼着自己老伴儿的出现。

一个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都让他们心碎,默默地走近灾民的身边,含着泪、握着手、抱着肩,传达着鼓励与希望,传达着爱的力量,增添了他们责任在肩的使命。

“温暖信封”点燃希望

地震重灾区都是贫困的村庄,昆昭志愿者在救灾中发现,受地震影响,灾区很多在读大学生将面临辍学的困境。

昆昭穆斯林志愿者说:“这些贫困的村庄,艰辛培养出来的学子无疑是村民们最幸福的希望,可是,一场地震,有可能永远打碎这个希望,即使最终重建了家园,却失去了未来。”

昆昭志愿者团队商议后,委托昭通穆斯林青年志愿者将筹集的善款中的40多万资助重灾区大学生返校,开展援助大学生活动。

他们给这项活动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温暖信封;一个拥抱、一份温暖、一个信封、一份嘱托!传达的是一份真情。

8月23日,“温暖信封”活动正式启动。每个信封除装有3000元现金外,附有一封“给大学生的信”。发放时还给学生送上一个温暖的拥抱,希望从物质上帮助他们顺利入学,从精神上尽快走出阴影,回归阳光生活。

活动启动当天,志愿者一行分为两组,分别深入火德红镇李家山村,龙头山镇光明村、龙泉村、银盘村、八宝村等地发放“温暖信封”。共步行山路30余里,送出爱心拥抱70多个,发放现金22万余元。

8月24日,志愿者继续兵分两路,对部分光明村及灾区周边地区20余个家庭的大学生发放“温暖信封”。同时,还发放了爱心人士给光明村捐献的10000元食物、药品、衣服等物资。

据悉,此项援助计划共走访慰问灾区大学生140人,李家山村11人(汉族),红石岩村9人(汉族),光明村28人(汉族),龙井村3人(汉族),龙泉村15人(汉族14人,回族1人),银盘村2人(汉族),八宝村29人(汉族),其他村30人(回族)。

志愿者说,“温暖信封”的发放现场,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化着他们自己。

至今,灾区依然断断续续发生余震,昭通穆斯林志愿者团队等依然坚守在灾区一线,通过各方资助,向光明小学、龙泉中学学生发放爱心书包(文具)1200个,中秋节期间向龙头山和火德红镇灾民发放10000块月饼,与灾民共度难忘中秋佳节,已筹集570件羊毛衫,准确捐给灾民过冬。正如树立在龙头山镇路边的标语:擦干眼泪,挺起胸膛,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