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东乡穆斯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字体大小】 [] [] []2014-11-19 14:38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据历史文学典籍《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众多撒尔塔人从中亚撒马尔罕等地东迁,来到了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一带。“撒尔塔”是历史上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商人的总称。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说法,曾有40个传教者来河州一带传教,其中14人定居东乡,其后裔分布在东乡县各地,与当地各族通婚繁衍至今。虽然东乡人的确切起源已是语焉不详,不过今天很多东乡人依然自称“撒尔塔人”,其中不少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也与中亚人相似。

东乡族拥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以吟诵、说唱民间文学的形式来缅怀先人和传承文化记忆。其中,最富盛名是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讲述了青年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了一片月亮,获得了一面月光宝镜,他在智者的指引下与美丽姑娘玛芝璐订下婚约,经历坎坷,在击入侵的退敌人后,又从财主恶少手中救出玛芝璐,最终两人成婚的故事。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学院的东乡族教授马自祥介绍说,“东乡族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其中包括散文叙事的各种传说、各种风物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我们觉得最具独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当推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米拉尕黑》即“月光宝盒”的故事,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依然在东乡族民众中广泛流传。马自祥教授介绍说,他从2005年开始做东乡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搜集《米拉尕黑》等民间文学资料。先后走访过很多村落,发现很多老人都表示听过这个叙事长诗,但几乎找不到能够吟唱《米拉尕黑》长诗的人了,青年一辈中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个长诗。几经周折,马自祥教授最终在锁南镇高门村找到了一位《米拉尕黑》叙事长诗的传承人马舍末阿訇,亲耳听到了这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吟诵版。

《米拉尕黑》全部用东乡语来吟诵,形式比较自由,中途还不断换韵。完整的《米拉尕黑》有六个章节,全部吟诵下来需要十几个小时,像马舍末阿訇这样能够通篇吟诵的人,在今天的东乡族人中已是屈指可数了。马自祥教授用自己田野调查的成果说明了,抢救《米拉尕黑》等东乡族民间文学的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启动了东乡民间文学代表作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2008年6月14日,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高嘉俊介绍说,“(作为《米拉尕黑》)保护课题的传承人,每年有一万块钱的补助的,那是我们中央财政直接打到他的(银行)卡上的。”

东乡族是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宗教文化是东乡族文化的特色之一,这里的每个村子也都拥有自己的清真寺。而最令当地人自豪的,莫过于东乡族人拥有的一本来自中亚、已经传承了千年的手抄本《古兰经》。有关这本《古兰经》的诸多细节向来都是“韩则岭《古兰经》珍藏馆”东乡族解说员马春华向每一位来宾介绍的重点。“阿萨拉姆!欢迎来到‘韩则岭《古兰经》珍藏馆’,我们修建这个馆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千年《古兰经》。它是由哈姆则传教的时候从中亚带来的。它一共有536页,每页经文有十一行。”

据介绍,经科学鉴定,这里珍藏的手抄本千年《古兰经》,其抄写年代上限为公元9世纪,下限为公元11世纪,已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可能是迄今世界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这本千年《古兰经》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已不再轻易示人,因此珍藏馆里展出的是仿制本,还有东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古兰经》100多本。此外,该馆还全面展示了东乡族的发展历程、宗教渊源和民族风情等内容。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高嘉俊说:“(珍藏馆)去年年底刚落成,到现在不到一年。这充分地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其实是很具体的。”

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还表现在政府对东乡当地学校发展双语教育的支持上。当地政府机构组织东乡族研究的专家学者把包括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等在内的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陆续编写入专门的乡土教材,用于中小学双语选修课程的教学。东乡族讲解员马春华告诉记者,“东乡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生活中的交流都是以东乡语为主的。像我们学校就推行了双语教学。一至三年级,教课时候以汉语为主,下课后的交流就以东乡语为主。两种语言相结合,对帮助他们理解会更加容易一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也可以使我们的母语传承下来,加以保护。”

从学校里的双语教育到民间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新时期,东乡族的传统文化正在得到良好的传承。

 
珍藏馆里千年《古兰经》复制品和其他版本《古兰经》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