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一带一路如何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展开

【字体大小】 [] [] []2015-06-12 09:00 文章来源:一带一路进行时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观念架构。而中东伊斯兰国家(后文简称中伊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必经的枢纽地区,也是中方需要处理复杂因素的地区。因此,五通的建设需要解开这道复杂的难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究竟需要秉承什么样的义利观?如何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心同伊斯兰国家及民众和谐的结合起来?处理实际事务时,中方需要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准确的回应这些问题对建立“五通”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秉承什么样的义利观

习主席提出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来处理国家利益,何谓正确义利观呢?

首先,发展是中国与中伊国家的共同愿望,双边在很多领域中具有利益的交汇点,可以在和平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别国参与一带一路可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共同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合作的最大的助推器。

其次,中国与中伊国家的合作发展就是实现共赢式的利益分享。 而且,双边在合作中需要尽力弥合分歧,中国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利益,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分到应得的利益。 我们不能抱持一些媒体宣传中刻意突出中国掌控“主导权”并获得不菲利益的观点,更不用说损人不利己的零和获益的观念。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国际道义和民众道义。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但涉及到利益的分享,也需要越来越多承担对国际社会的道义和责任。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坚持道义——利益双赢的体现。解决中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实现双边繁荣的途径也在于发展。在世界经济遭遇挫折之时,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为中国与中伊国家的共同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因此,中国政府需准确的将构想传递给他们,这样才能在政策层面上进行磨合,而非在不确定因素面前裹足不前,或者避重就轻的刻意避开。

国际道义的起源在于民众道义的扩展。 首先,政府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对国内民众发展要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 国家战略必须服务于民众利益,民众的发展才能推动国家更有效的承担国际道义。 其次,中国需要推动双边民众在交往中交相获益,这是实现民心相亲的关键。而且国家也要以民众或民间组织为外交助手来参与更深入的交流与服务公益活动,特别是非营利性质的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和平队组织活动。 以此而论,没有民众道义的配合,就不会有国家层面道义的更紧密结合。

简而言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义利非割裂的义和利,共享利益、合作共赢就是道义和利益相结合的结果,共享利益不但包含着国际大义,也包含着推动民众发展的大义。

如何实现利益紧密结合呢?

国家间利益的融合涉及到内政和外交层面,核心在于利益的分配,如何巧妙的编织利益链是高超艺术的体现。

中国与中伊国家之间利益链的编织起步于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也落脚于民心相通,道路、货币、贸易的相通是民众获益以实现民心相亲的途径。因此中国需要明确的向对方提出在主要层面实现链条对接的方案,即产业链、金融链、交通链、安全链,落实到民生链和民心链,虽然面临文明磨合和其他复杂因素,但不能因而踯躅不前。

相对而言,中国与中伊国家资源和产业技术互补空间较大,如石油、制造业,特别是在传统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上发展潜力很大,如波斯地毯、阿拉伯水烟等。因此,双边建立立体的产业贸易链可能性较大。

同样的,伊斯兰金融也是现代金融的重要部分,实现中国与中伊国家金融链对接将成为其他链条结合的中心服务器。 首先,中国需要抛开受到西方媒体渲染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伊斯兰金融做客观的了解。其次,弄清现有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规模、金融中心、重要离岸中心等。第三,分层次的同伊斯兰金融国家磨合金融对接的方案。金融链的建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专业的外交和金融人才的配合才能实现。

其他链条的形成有赖于交通链的整合,实体交通(陆海空、能源)和虚拟交通(网络交通)的对接和安全运营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过程中必然牵涉主动权和利益分配问题。中国应该以和善的“客人”的角色来协助参与交通链的建设,尊重中伊国家的需求和主动权,如何较为顺利的磨合考验着双方的态度和智慧。

安全链是双边顺利合作的支撑,但中国尚不具备全面介入中伊国家传统及非传统安全解决的实力和条件,应更多以和善的第三方参与协调,有限领域的谨慎介入保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双边的协调对中国解决面临的“三股势力”的威胁也大有裨益。当然,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安全链的对接将是双方的最优解答。

任一链条建立都将为国家和民众发展带来机遇,只有每个链条融合民众利益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所有链条的融合也必须落脚于民生链和民心链才能稳固。如产业链中传统工艺品贸易,伊斯兰金融中支持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的项目,交通建设考虑保护环境和方便民众生活,通过民众的发展和群众路线对威胁安全势力以“釜底抽薪”。所有链条的融合将是双方长期磨合中意义最深远的成果。

当然,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存在差异性,在各种链条建立和融合的过程中,文明的交流与磨合是必然存在的。但中华文明中亦包含着伊斯兰文明的基因,这是两大文明交流时候可以借重的。交融的过程中需要双边的智者寻觅并发扬两大文明的共同价值,如天下一家(UMMAR)、正义、公平等,民心链的建设也是如此,民众之间未必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贸易链也未必会因文化不同而无法结合。因此,双边的利益结合是可以期许的。

在交往中坚持何种态度

伊斯兰文明是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伟大文明,同中伊兄弟们交往要坚持何种态度呢?简而言之,就是平等交流、“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方可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追求共同发展的希望准确的传递给他们。

所谓平等交流,就是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将对方看做平等的合作伙伴,不因国家实力因素而追求合作中的主导权,而应该共同遵循两个文明里UMMAR(天下一家)的精神,来完成彼此公平与互惠的合作与交流。

并且,中伊国家也是同样拥有国家发展、文明积淀的自信,以及不屈服于外来强大势力的品格。 因此,中国需要尊重他们的文明和生活方式,也要尊重他们的发展诉求,以平等之态度实现共同发展的宏大愿景。中国不能错误学习西方学界笃信所谓的“东方学”来贬低伊斯兰文明中的智慧与现代化成就,或是更不能学习美国俚语中“John Wayne Style”(约翰韦恩牛仔风格),完全以粗暴与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感受,以这种态度介入伊斯兰社会内部将会招致难以预测的后果。

换句话说,“入乡随俗”不但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中伊国家对合作伙伴和“客人”态度的期望。 中伊国家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也具有不同的宗教派系和风俗习惯,这些都是中方需要了解并尊重的。如何做到“入乡随俗”呢?

首先,中国政府要在学界增加研究投入和研究项目;也应该鼓励民众多参与双边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对方;对具有长期在中伊国家生活和交流经验的侨民,政府应该积极的将他们吸收到一带一路的构建中来。良好的处理“入乡随俗”问题将为民心链的构建提供强大的动力,也是一带一路成功的核心所在。

理解和尊重是交往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们建立多边深厚友谊的心灵助推器。文明的交流固然面临未知的因素,谨慎和包容态度将为一带一路的稳步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正是西方的霸权态度和强权政治使其丧失了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心,愈加激烈的冲突和灾难将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伤痕,而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可以为解开这个至今困扰世界的难题做出一份贡献。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一带一路”工程,不旦为两大文明的发展提供搭建平台,也将吸引更多区域外的国家参与其中。 当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众能够和平分享发展的红利,当公正道义流入他们的心间,当他国的理解和尊重为他们所体会,不但中国能够从合作获得更大红利,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极大的贡献。

 

作者是王东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硕士生),姚锦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王裕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博士生)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