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广角 >

薛清 杨国华|心泊回回湾

【字体大小】 [] [] []2017-09-29 11:11 文章来源: 汪迷部落
 
心泊回回湾

薛清        杨国华

 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它北极金湖,南通绿扬,东贯秦驿,西毗天长。春风夏雨,秋硕冬祥。四季佳境,万千气象:梨花飞雪,桃花带雨,烟花惠风,春之声也;粉荷擎天,白鹭穿林,绿野画屏,夏之梦也;稻菽流金,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之情也;天裹蓝幕,水铺绿玻,田抹素妆,冬之韵也。

这是一个富饶而慷慨的乡邦,是一座藏珠匿玉的富矿。有人说,菱塘是一个湖面上荡漾着清波涟漪的水淋淋的名字,是一个霞光里弥漫着菱花清韵的香喷喷的名字。而真正引领菱塘穿越古今,走向未来的,却是与有着一段特殊历史,在元代就享有盛誉的“回回湾”密切关联。

你只要跟着我,走进这方得天地之利、藏古今之奇、拥人文之美的水乡别境,你的心灵的风帆一定会与我一样,期冀永恒地停泊在回回湾这片深情沃土上,烙上一份永远属于菱塘的印记。

 

一、浴湖天新月之风华

古老的江淮大地,自古就是一方孕育神话传奇的热土。而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北郊的高邮,成为“江淮名区,广陵首邑”。菱塘位于高邮湖西,神居山下,三面环湖,一侧临山。水丰,滩阔,地沃,草茂,林深,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加上依托东方邮都的荫庇,广陵王国的辖治,这里可谓“无美不收”,“诸杰咸备”。

隋时的扬州位于南北交通的枢纽,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一跃成为东方国际贸易大港。波斯商人由海上丝绸之路来扬经商,伊斯兰也随之传入扬州。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唐朝大将田神功率军借南下平叛之机,入扬城,掠民财,杀胡商。扬城喋血,血雨腥风。危难之际,扬州城里的部分穆斯林,为避乱军,辗转到三面环湖、地理偏僻的菱塘,从此过着打渔放牧、植桑养蚕、耕种纺织的生活,他们成了菱塘回回的先民。自此,古老的菱塘大地上,便升起了千秋回乡的第一弯新月。

而到了宋代,人烟渐稠的菱塘,又因先贤普哈丁来扬传教,把天方福音广播到运河沿线,使得菱塘的穆斯林再次得到真主的襄助。而穆斯林包容的情怀和慷慨的施舍,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汉族同胞与之联袂携手,比邻而居。于是乎,归信者日益增多。这种由信仰交融、文化聚焦、思想碰撞、经济融合、生活相随的生态环境和命运格局,构成了菱塘一种独特的世像风景和醇美民风。

到了元朝,元军征服南宋的大军中,有一支探马赤军,在野战和攻城时甘当先锋。战事结束后,他们便囤戍被征服地区,“上马为军,下马为垦”,过着一种兵农合一的生活。菱塘与高邮,水路隔湖相望,陆路与扬州相连,且湖区地沃滩阔,水润渔丰。在此囤军,有控湖扼隘之利,进退自如之便。南宋灭亡后,元朝下令“探马赤军,与民同编”,这就形成了菱塘地区的回回聚居地——“回回营”、“回回囤”、“回回寨”等。他们皆因水而筑,傍水而居,依水而生,缘水而兴,这大概就是“回回湾”之由来吧。

如今的菱塘穆斯林姓氏较多,主要为杨姓、薛姓、沙姓、李姓,还有朱姓、王姓、马姓、蒋姓等。而在这些姓氏中,有的是奉圣命迁徙而来。据清真村民杨德良所保存的族谱《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是在元代提家携眷从苏州迁移到菱塘回回湾的。而《薛氏家谱》记载,薛氏族人归根到底也是从苏州移民而来。这些穆斯林的居住村落也因姓氏相对集中,基本以清真村沙湾组为圆心,向周边散开。如向东有杨大庄,杨大庄东边,则有王姚村的杨庄、薛庄;向北有薛尖村的薛庄;向南有清真村的薛庄,尹庙,三里村的李庄;向西有一河之隔的天长南尖、北尖,那里也集中居住着薛姓、杨姓等族人。还有部分杨姓、薛姓、李姓等族人零星地分散在菱塘其他地方,解放后或因工作生活居住到其他城市。同时,长期以来的回汉通婚,在菱塘地区掺进了新的元素,保持着这里人口基因和社会架构的动态发展和平衡。

从第一批胡商避难踏上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到形成一个熙熙攘攘的穆斯林乡镇,1000多年风雨沧桑,1000多个春秋轮回,生活在这里的回汉同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在坚守信仰、恪守习俗中前行,在包容共荣、和谐和睦中发展,用智慧和美德做经线,用勤劳和奋斗做纬线,共同织就民族之乡珠联璧合的美好蓝图,共同夯筑平安之乡薪火传承的金石基业,共同创造幸福之乡回味绵长的多彩生活。

 

二、瞻古银杏树之风韵

湖水泱泱,大地苍苍。

回汉携手,唯美菱塘。

凡有穆斯林居住的地方,必有清真寺。

追溯菱塘清真寺的历史,曾三易其址。从元代,到现代,数百年来,它历尽沧桑,几经修缮,在劫难中挺拔,在挺拔中辉煌。

而在清真寺望月楼的后身,巍然屹立着一株高耸云天的大树——一株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银杏,她挺拔伟岸,枝繁叶茂。夏日里,浓阴蔽日,如伞如盖,你若躺在树下小憩,或在树下养神,那一定是最佳的场所。秋日里,一树金黄,满地铺金,地面上,花圃上,如同铺上了金色的地毯。你只要走上去,脚下软绵绵的,心里喜滋滋的。这也许是银杏给你铺设的专用地毯,保管你有贵宾的享受,明星的荣耀。

这株古银杏,相传为建寺时所栽。她足以称得上菱塘最高寿、最传奇的老人。数百年来,她与古寺同呼吸,共命运,历经沧海横田,人间万象。可她,始终不言不语,怡然自得。

战火,天灾,人祸,她是见证者。

苦乐,是非,荣辱,她是亲历者。

欢笑,歌吹,欣喜,她是同与者。

可以说,世间之人,在富贵与贫穷、生老与病死面前,都会有选择的动机;而她在雷霆万钧、霜刀雨剑面前,却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这株古银杏,蓬勃的生机年轻了古老的清真寺。2007年,古清真寺被菱塘回族乡人民政府开辟为民俗风情园,并且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寺内建筑和寺院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扩建。修建后的古寺,青砖乌瓦,格扇廊柱,翘角飞檐,对称布局,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古寺的向内收敛的凝聚力,向外拓伸的扩展力,使其內雄外秀,而古银杏春来时绿叶依依,冬至后老杆虬枝,正和清真寺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这株古银杏,在历经世道沧桑,迎来如今的盛世复兴时显得从容豁达。1989年11月、2010年6月,海湾五国驻华使节及夫人、海湾阿拉伯国家使节和企业家们先后来菱塘参观访问,在清真寺做虔诚的礼拜时,都驻足其下,瞻仰她的威仪,聆听她的心语。其后,国务委员唐家璇等党和国家领导来清真寺参观考察,在银杏树驻足留影。每年,这里都举行盛大的穆斯林宗教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穆斯林都会在银杏树下,站站看看,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而古银杏常常牵扯着人们思古之情怀,揽胜之衷肠。还有,随着菱塘回族乡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旅游观光业的兴起,来菱塘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日益增多,清真寺是他们必去的景点,而在银杏树下合影留念,也是人们行程的一个安排。

清真寺的银杏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真主的倾力襄助,有穆斯林同胞祖祖辈辈的真情呵护。而与之相隔不到数公里的菱塘张墩寺的银杏树,却遭到了人为的砍伐。

张墩寺,位于菱塘回族乡的东北部。这是座比清真寺还要古老的寺庙。她由寺僧月潭建于宋大观年间。整个寺庙由前大殿、后大殿、东西厢房、外包间等近百间组成,四大金刚、佛像近百尊。历经几个朝代,直到明洪武年间,智谅和尚又重新修建。其时,殿宇蔽日,参差错落,古木茂盛,高接云天,松翠竹喧,流水潺潺。飞脊遏云,洪丽壮阔。晨钟暮鼓,梵音缭绕,香客盈门,香雾缥缈。这是何等的佛乐世界?只可惜,在民国三十五年,前后大殿被拆毁,而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仅存东外包箱。更为可悲的是一株与大殿同龄的十多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银杏树,在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经过半月余的刀砍斧削锯割,轰然倒下。

后来,在她的根部,虽冒出了细芽,也长成了的小树,可她终究命运多舛,未到成年便又夭折。悲哉也。

清真寺与张墩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一个是穆斯林的,一个是汉民族的。它们同生一隅,遥遥相望,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本可以同呼吸,共命运,同手相牵,走进新时代,成为历史的文化遗产昭示后人,成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怡福未来。可清真寺的银杏在经历人世沧桑后还存活,并且日益兴旺发达,我想,她定是承载了她的同胞千钧嘱托,延续了她的同胞坎坷命运,展现了她的同胞璀璨年华。

啊,菱塘清真寺的银杏树,你枕着高邮湖的滚滚涛声,汇集神居山的珠光灵气,凝聚穆斯林的真情宏愿,我为你高歌。

乡野美如屏,仰亮节高风,一片丹心铁骨昭后世;

甓湖清可鉴,携灵山秀水,万年新月朝阳沐先贤。

 

三、睹百年老校之风采

清真村沙湾组与尹庙组,村民95%都是杨姓、薛姓和沙姓,还有少数李姓,他们都是菱塘的回民。可就在这两个村民小组之间,历史上曾经有一座胡氏宗祠。这个宗祠,为清朝道光年间所建。前后两进,各三间,还有庭院等,均为砖瓦结构。胡氏宗祠,也是当时菱塘历史上四大宗祠之一。1948年菱塘解放后,原1916年创办在清真寺内的回民小学学堂,在政府协调下,迁入胡氏祠堂,后改建并更名为高邮市菱北小学。直到1981年春,因菱北小学迁址,原房屋年久失修,后来被拆除。胡氏宗祠便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在我国,从前一般宗祠应修建在该宗族相对集中的地方。但菱塘胡氏宗祠方圆三四里的地方却没有一个胡姓人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坊间流传得知:相传在清朝的时候,菱塘回回湾一带,都为回族人定居。信仰真主的伊斯兰,为了朝拜真主,便重新修缮了清真寺,重修后的清真寺,古朴典雅,飞檐翘角,四角挂有铜铃,一有风吹,清音缭绕,不绝于耳,响彻四方。同时改建了清真寺后,回族人也更加兴旺发达。这也使得数里外的胡姓宗族,愈加向往。,于是他们便在族长的鼓动下,各家捐资捐物,比邻清真寺买地建祠,以求人丁发达,生活美满。

在不到一公里内,同时拥有两个不同民族的宗教场所,这在当时,可谓奇迹。

回族人虔诚地信奉真主。真主启示他们,哪怕节衣缩食,也要培养后代。当他们悟出伊斯兰经学与孔圣人儒道是教人成功的根本时,他们更加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耕读为本,诗书传家”成为他们培养后代的重要法宝。他们有的请私塾先生在家设馆授课,也有的把孩子送到秀才家辅导。而晚清期间,菱塘就有七名秀才。特别是杨助廉,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四书》《五经》,数学、物理、自然等学科,无师自通。他先办私塾,并于1916年,在清真寺创办了回民学堂。在当时,他可谓极有影响的鸿儒。有的在孩子读了“四书“五经”后,又让他们进回民小学就读高年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清真便有三名回族子弟考上南京钟英中学,有两名考上江苏省第八中学(现扬州中学),一名考上界首乡师,还有许多学子,也饱读诗书。这些出类拔萃的回家弟子刻苦求学的经历,在当年被传为美谈。再说,有的学有所成的回民子弟,又回到家乡奉献青春。杨宝善,1918年在回民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高邮县第五高等学堂、江苏省第八中学,学成归来,1923年被任命为菱塘小学校长,两年后,又被提拔为高邮县第五学区教委。他在职期间,非常关注清真的回民小学,经他努力,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私立改为公办。杨宝善还极富民族气节。1937年,他被任命为高邮第七区代理区长。高邮沦陷后,他誓死不为日伪服务,主动辞职。抗战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宣传演讲,慷慨陈词,主张革命,鼓动民众,对搞好抗日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地有名的开明士绅。

除此之外,当年与杨宝善一样,清真还有七大名人。他们是:妙笔丹青——杨琪瑞,风流倜傥——杨百之,一代名医——薛士栋,妙手仁心——杨锡章,恃才放旷——薛森裕,年高寿长——李康书,多才多艺——杨嵩。

回民小学,教学谨严,学风纯正,相互砥砺,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回民小学毕业,后来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清真村就有数百人。而回民弟子,占了绝大部分。

尽管这百年老校现在撤并入菱塘回族乡回民小学,但它的根还在,它的情还在,它的魂还在。一代代德才兼备的回族佼佼者为乡邦民族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建设谱写优美的篇章。

 

四、阅唐朝战场之风云

从清真村部向北行三四公里,便到了远近闻名的菱塘岗坂头。这里在修筑圩堤前,以三面环水之势嵌入高邮湖中。站在岗坂头眺望,你会觉得天蓝水碧,高岸浅滩,好一派苍凉旷远的原生态景象。

古往今来,这里蕴藏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之一说的是:茫茫云水间的高邮湖底有座古城堡。建于何时?因何沉底?谁都不能道其详。但有人说它和陆上城市一样,房屋、街道、植被、车马等一应俱全。甚至一些年事稍大的渔民对此传说笃信不移。有的渔民还传说,见到过捕鱼时打捞上来的玉抱枕。还有的学者甚至说沉入湖底的古城叫樊良镇云云。

还有人说在天朗气清的天气里,见过海市蜃楼。

其实,高邮湖现在方圆780平方公里水域,是由36个大大小小珍珠般的湖泊汇聚而成,所以又称珠湖、甓社湖。北宋时发运副使蒋之奇这样写道:“三十六湖水所瀦,期间尤大为五湖。”宋代高邮人秦观这样说它:“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高邮湖把自然的眷顾馈赠给菱塘这个怀抱中的娇子,让菱塘得天独厚,让菱塘坐享其成,变成一个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然而岗坂头的闻名,还在于烟波浩渺的湖畔,曾是历史上有名的下阿溪,曾经是唐朝的古战场。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去刚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听制。正当她想进一步篡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时,遭到一些忠于唐室的老臣权贵们的极力反对。其中就包括开国元勋李绩之孙徐敬业。他纠集一些反武势力,并令掌管文书机要的骆宾王起草《讨武氏檄》在扬州发布,亲帅十几万大军驻扎在下阿溪以阻挡朝廷大军南下,将粮草囤积在高处——岗坂头。其时,正值初冬时节,武则天闻讯徐敬业谋反,便命令左右大将军李效逸率三十万兵马前来平叛。起初,李部挑五千精兵乘木船偷袭徐部,为徐所败,伤亡惨重。正当李部遭重创进退两难时,李部监军御史魏云忠献计道:“此地遍布芦苇,又值秋冬之交,芦荻干枯,如遇北风,可用火攻,保管大胜徐贼。”李将军觉得此计甚佳。一日午夜,北风大起,李部乘机发起火攻,火仗风势,风助火威,溪边芦苇,皆成火海。厮杀惨烈,岸土焦红。徐军大乱,纷纷奔逃,溃不成军。对这场战斗,清代诗人董对廷在他的《秦邮杂事》中这样慨叹:“效逸全师出泗州,下阿溪畔战云收。至今愁读宾王檄,呜咽寒塘水不流。”

高邮湖的浪花已承载了千秋岁月,下阿溪的战火已湮灭十多个世纪。但流传千载的民谣还时时回荡在菱塘人的耳边:“下阿溪被火烧,徐将军望风逃。岗坂头地势高,屯粮草有功劳。”

其后,岗坂头这地方还经历过许多战事:

咸丰6年,回族抗倭名将左宝贵曾率部从扬州北上,从公道桥辗转到菱塘桥流动作战,追击残匪至此。

咸丰八年(1858年)至同治6年(1867年),太平军王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部同清军在高邮、菱塘、天长等地作战,激战转战至此。

北伐期间,北洋军阀孙传芳部被国民革命军打得丢盔弃甲,一支由北方人组成的溃军误把“菱塘”当“雷唐”,陷入三面环湖的菱塘,溃败奔逃至此。

抗战期间,民间抗日武装力量陈文部队,在天长与日寇激烈交战,因寡不敌众,转战撤退至此。

……

现在站在岗坂头防洪大堤上,眺望明代时因黄河夺淮泄洪入江而沉入湖中的唐朝古战场下阿溪,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一个天然屏障,敌得过千军万马,却经不住一个火把,可见胜败存亡之理,不在天,而在人。

如今,菱塘回族乡人民政府正在积极开发利用这占尽湖天之胜而又囊括人文之奇的岗坂头,积极打造沿湖环游项目,将防洪大堤路面黑色化,河堤两岸园林化。不久的将来,这里蓊蓊郁郁的茂林修竹,林内百鸟齐鸣,清风吹拂,如歌如潮。湖面上游艇画舫穿梭不断,浪花飞溅,歌舞声喧,流云追逐波影,沙鸥嬉戏鱼群。荡舟湖上若返回远古,漫步其间似游列画中。再设渔家乐,艇上钓等,让更多的游人前来揽胜,访古探幽。真谓之明智之举。

 

五、览民族村寨之风情

清真村是菱塘回族乡历史悠久的回民古村落。从元代的“回回湾”形成与发展以来,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尽管现今菱塘回族乡的集镇建设发展很快,在集镇建设了现代化的回民小区,但这里仍然是菱塘回民主要的聚居区。这里的古清真寺成为菱塘回族乡古代建筑的标志和回族文化的缩影,也成为菱塘回族乡清真文化旅游的核心所在。

如今的清真村,与过去的农耕时代相比,它已经完全跳出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模式,成为集工、农、林、旅为一体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朋友,请跟随我去看看吧。

从菱塘集镇出发,沿着一条近七八公里长的江苏最美乡村公路——民族大道北行三四里,你会老远地看到耸立在大道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牌楼,“清真村”三个烫金大字会炫亮你的眼球。挺拔的银杏、轩敞的凉亭,堆砌的湖石、独特的景灯,绿化、香化、美化、亮化了这段路程。两旁近千亩的农田,现在已经成为一望无际的集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别具民族风情的景观园。

据村主任介绍,这里经过精心的规划、有效的开发和分步的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开辟成农耕园、桂花园、红梅园、银杏园、樱花园、海棠园、紫薇园、红枫园、香椿园,并开辟采摘区、健身区、采菱区,垂钓、茶吧、生态木屋、音乐广场、特色餐饮等,成为具有设施齐全、民族特色、现代服务的休闲农庄。

再往前走,菱塘古清真寺便突现在你的眼前。古清真寺坐落在民族大道西侧,与清真村村部遥相呼应。它的前面是一个广场,入口处有一座东向的足有两层楼高的雄伟牌楼,会一下子占据你的灵魂。走近清真寺,你会觉得青砖乌瓦的建筑,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它绝对是一幅水墨画。它占地8305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米,共有瓦房41间,前后三进,两厢4院,各功能室一应俱全。它布局整齐对称严谨,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2012年,成功创成国家AA级景区。寺内存有国家一级重点文物盘龙铜炉。寺内一棵三百多年的银杏、一棵一百多年的金桂、一幢清真寺陈列馆以及两块当年布施清真寺田房碑记、修建碑记等,更增添了古寺的厚重和承载。路东的清真村村部,其建筑也是古色古香,清代韵味,与古寺一脉相承。

清真寺周围回民住宅区亦极具民族特色。它们和清真寺、清真村部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真正一枝独秀出菱塘汉文化圈中的穆斯林世界。

由清真寺向北,将逐步进入菱塘回族乡的湿地公园、湖滨生态度假村,湖上观景,水上游乐,水边垂钓,沙滩洗浴,野采鱼宴等,会让你乐不思返。

当然,来清真村,千万别忘了饱饱口服,一定要亲口尝一尝这里的盐水老鹅、五香牛肉、盐水湖虾,卤水仔鸽、双黄鸭蛋、清蒸牛肉丸、银鱼炖鸡蛋、白菜烩羊肉等。

如果碰巧你还赶上这里的回族人家的婚丧嫁娶,其人其事,其情其景,一定会让你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作为回族乡特色的伊斯兰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的磁场辐射的魔力和魅力。

啊,回回湾!我的心灵的栖息地。愿你这朵民族之花光彩夺目,永远绽放!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