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经学思想建设 > 新卧尔兹演讲台 > 文摘 >

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字体大小】 [] [] []2015-04-13 16:04 文章来源:解经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燮藩

“中间主义”(wasitiya)源自“中间”(wasat)一词,该词本意是指“处在中间”,或“站在中心”,即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取其中。在《古兰经》中,马坚译为“中正”,意为恪守中道,不偏不激,适度温和,反对过分。经文说:“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本文所引经文均出自马坚汉译《古兰经》)这里的“中正”一词的意思,经文中有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1、在宗教问题上不可偏激。如经文说,“你们对于自己的宗教不要过分”,(4:171)“不要无理的过分”。(5:77)经文提到斋戒,说“赖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2∶185)至于礼拜,经文说:“你在拜中不要高声朗诵,也不要低声默读,你应当寻求一条适中的道路。”(17:110)

2、饮食戒律也要适中。经文说:“你们对于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那是违法的’,以致你们假借真主的名义造谣。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者必不成功。”(16:116)“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猪肉——因为他们确是不洁的——或是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6:145)

3、钱财的花费要适度。经文说到“至仁主的仆人”,“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正道。”(25:67)经文告诫说:“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所应得的周济分给他们,你不要挥霍。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17:26—7)

此外,《古兰经》还多次强调,“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5:87)“敬畏的人且能抑怒,又能恕人。”(3:134)“在真主那里的报酬也归于远离大罪和丑事,且在发怒时能赦宥者。”(42:37)这里,“中正”不仅仅是处世待人不偏不倚、公正适中的态度,而且也是谨守正道、无过不及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准则,为伊斯兰教传统的一种基本精神。

在圣训中,反映中正精神的先知言行不胜枚举,如有的圣训说,真主喜欢宽厚温和地处理各种事物,还说你们要谨防宗教上过激,你们之前的民族,有的就因为宗教上的过激而灭亡。有一则圣训记载,一位老妇人,骑骆驼从麦地那郊外赶来礼拜,但是迟到了。她问先知,她该怎么办?先知告诉她,拴好骆驼,然后去礼拜。

在伊斯兰教早期的对外发展和传播中,迅速征服广袤地区的穆斯林,强大而自信,面对众多新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秉承《古兰经》和圣训所教导的中正之道,取得全面而辉煌的成就。例如,在教法学的发展之初,所有的教法学派都被视为对真主意志的猜测,都是正统的,都要接受历史的考验和民众的选择。因此教法学得到极大发展,逐渐形成四大教法学派。其中哈奈斐学派所影响的地域最大,这与该学派一贯传承的宽厚适中的态度不无关系。此外,教法学将人的一切行为分作五类:(1) 绝对的义务(fard),教法命人为之,故遵守者获赏,违背者受罚;(2)可嘉的行为(mustahabb),教法劝人为之,故遵守者获赏,违背者不受罚;(3)准许的行为(ja’iz,mubah),在教法上是无关紧要的;(4)谴责的行为(makruh),只受谴责,但不受惩罚;(5)被禁止的行为(haram),违犯者应受惩罚。实际上,第一和五种行为数量甚少,而第三种行为却是大量的。这对穆斯林应对和处理种种新问题非常有利。

对于伊斯兰教传统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自明清以来,中国穆斯林学者有着统一的认识。马注在其全面介绍伊斯兰教的《清真指南》一书中说:“吾教道理是至中至庸、至和至平之正道。”(教款[八条])尔后,刘智在《天方典礼·原教篇》中说,“圣人之教,正大至中。”后在《五功篇·总纲》中说到穆罕默德至圣时,讲“其教统万教而备,其法集万法而成,其道越万道而中正。”

后来,马复初为了“杜虚诞不经之谈,归大中至正之道,”将马注的《清真指南》删繁摘萃而成《清真指南要言》。在重版《指南要言》的序中,马福祥说:“修道之谓教,教之法不同,教之理则一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是孔教为中庸,而吾回教之所以为清真者,纯一不杂之谓也,其名与中庸异,其理与中庸同。《中庸》一书,言天命者甚详,是《中庸》即为儒教之指南。吾回教精言天命者,经典浩如烟海,译不胜译。滇南马文柄先生因荟萃经藉,著为《清真指南》一书,而复初先生又摘其精华曰《要言》。由博而约,所谓放之四海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即谓是书为中庸之书可也。”他还说:“凡《中庸》之要义,无不包括其中,而条分缕晰,其言鬼神之理,又较《中庸》为显矣。”

这里,马注和马福祥都将wasat(中正)译为“中庸”,这符合当时的语境。其实,在《古兰经译解》第二章第143节经文中,王静斋就是译作“中庸”的。中国儒家对中庸的解释中,“不偏就是中,不变就是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程子《中庸》引言)这里的“庸”字,近代以来有贬义,如平庸。但其本义是指常久的常,“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何晏《中庸集解》)所以,wasat一词译成“中正”或“中庸”都可以。不过,按照现代语境,译成“中正”似乎更好一些。而作为当代兴起的一种思潮,大家则喜欢译为“中间”主义。

总之,中国穆斯林学者将伊斯兰教传统的基本精神把握为“中正之道”,而当代“中间主义”思潮在伊斯兰世界的兴起,则与中国穆斯林学者的认识,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当代伊斯兰教“中间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各种思想和运动进行反思和清理的结果,目的是寻求以真正的伊斯兰教传统和基本精神,探索变革和发展之道。在2011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曾认为:“虽然当前伊斯兰主义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严重受挫,但他们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改变。”“尽管现在实质性的变革陷于停滞,潜在的微妙变化还看不清下一步的方向” ,但从发展的趋势看,“穆斯林总体正在反思前期的得失,回顾传统,寻求真正的伊斯兰精神,希望校正或改变伊斯兰教被丑化的形象,清理和扫除某些貌似激进的假传统和伪传统,并与极端主义决裂。他们重新审视安萨里、沙斐仪等大家的著作,强调中间道路是伊斯兰教的真正精神。这与中国穆斯林学者刘智等不谋而合,即伊斯兰教是大中至正之教。”(《当代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第12页)

优素福·盖尔达维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思后说:“我对哈桑·巴纳的有些观点并不赞同,如他反对多党制,主张协商对于统治者是自由而非必定。我对毛杜迪的有些观点也不赞同,如他对我们伊斯兰历史的苛刻。我对赛义德·库特布的很多观点也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在一些伊斯兰主义者的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其中再没有第三种其他颜色。甚至有人将所有的颜色归为黑色一种,并以此眼光来观察所有的人和事。在这种黑色视野中,早已为一切问题准备好连发炮一样的现成答案;所有的社会统统是蒙昧主义的,全部的生活都是犯罪;人们全都是异教徒和伪信者;整个世界一片漆黑;现代生活中的一切娱乐和艺术全是非法,在赛义德·库特布的著作中,浸透着对整个社会是蒙昧主义的宗教否定,将宣传劝谕工作推向建立伊斯兰制度,嘲讽教法维新与创制,号召与社会划清界限,断绝与他人的关系,蔑视中和宽容精神的倡导者,指斥他们在西方文明面前的天真表现和精神溃败。”(转引自丁俊“优素福……盖尔达维与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稿)

这一反思,应该说很有深度。对于中间主义思潮,盖尔达维说,它“将信仰与科学融于一体,理性与经典协调一致,今世与后世紧密相连,吸纳各种有益的新鲜事物,继承一切优良的传统,在目标与全局性问题上坚持原则,在方法与细节问题上灵活务实,使伊斯兰根本大法的恒数与时代的变数平衡协调,不忘历史,紧跟时代,展望未来。中间主义呼唤温和的宗教宣传和简易的教法裁判,倡导文明对话,宽容异己,以及循序渐进的变革,强调开展有条件的创制和有原则的创新,不过分,无不及,不极端,不夸大;重建设,不破坏;讲团结,不分裂。”从这里可以看到,中间主义思潮要秉承伊斯兰教传统和中正之道,全面应对现代的种种挑战,不仅仅限于“避免极端”和“拒绝激进”。因此,盖尔达维强调:“在真正的传统与真正的的现代之间没有矛盾,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实质,我们就会成为最前沿的现代主义者和最正宗的传统主义者。而只有当我们认为传统就是禁闭于昔日的囚牢,现代就是旋转于西方的磨盘时,传统与现代才会相抵触。”(同上,转引于丁俊文)

中间主义思潮正在崛起,其影响已遍及伊斯兰世界,但要真正成为伊斯兰教的主体意识,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在今日的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中正思想已经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