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等穆斯林学子的海外留学活动可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来自直隶、山西、山东、奉天、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的14省36名回族青年,在清廷驻日公使粤籍回族钦差大臣杨枢(字星垣1844-1917)的支持下留学日本东京。在日本东京组织“留东清真教育会”。翌年,创办会刊《醒回篇》杂志。“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滇籍学生保廷梁、赵钟奇、孙永安、王廷治4人学成返滇后,适逢云南回教俱进会成立。他们将留东清真教育会的思想主张广为宣扬。
20世纪30年代,云南回教俱进会积极开展穆斯林学生留埃的联络和派遣工作。民国19年(1930年) 8月,云南回教俱进会暨明德中学正式致函爱资哈尔大学请求接受穆斯林优秀子弟留学深造。信函由阿富汗穆斯林学者大章穆罕默德罕先生代笔转呈爱资哈尔大学校长。接到信函后,爱大校长当即回函同意云南回族学生留学爱大的要求。
1931年10月21日,云南回教俱进会责成明德中学举行正式书面考试遴选留埃学生。经考试,纳忠被录取为公费生,马坚、张有成、林仲明录取为自费生。明德中学修学主任沙国珍被公聘为留学生团指导员。他们组成了首届中国穆斯林留埃学生团。
1931年11月13日,师生一行5人从滇南蒙自乘滇越铁路火车,从边镇河日离滇境入越南,历时51天,途中经过了越南、香港、新加坡、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阿拉伯海、也门、吉布提、红海、苏伊士运河,抵达埃及。他们受到埃及国王福德一世和爱大校长兼埃及国教务总长穆罕默德·阿哈墨定·宰哇息里先生的特别重视和关照。云南留埃师生抵达开罗开始学习后,为彻底开辟今后中国各省穆斯林优秀青年留学爱大的渠道,同时也为了友好地协助校方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团指导员沙国珍先生特参照爱大设立的各国留学生部模式,向爱大校方提出申请成立爱大中国学生部,经批准,1933年5月1日,中国穆斯林留埃学生团成立爱大中国学生部。爱大特聘沙国珍为中国学生部部长。
爱大中国学生部成立之后,在组织中国回教各团体、学校选派留埃学生工作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沙国珍先生除肩负中国学生部部长重任外,考入开罗美国大学(AmericanUniversity in Cairo)教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于1938年秋获得硕士学位,1939年1月奉调归国服务。第一届4名学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在爱大及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中国回族留学生赢得了良好声誉。
1932年12月,由北平成达伊斯兰师范学校派遣了第二届中国留埃回族穆斯林学生团,共5人,分别是:韩宏魁(山东泰安人)、王世明(天津人)、金殿桂(山东泰安人)、马金鹏(山东济南人)、张秉铎(河南洛宁人)。本届学生由马松亭代校长亲自护送前往爱大。
1934年3月,云南明德中学又派出3人组成的第二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他们是:纳训(通海纳家营人)、马俊武(开远人)、林兴华(蒙自沙甸人)。
1934年5月19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派出了由5名学生组成的第四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抵达爱大。他们是:金子常(山东济南人)、定中明(湖南常德人)、胡恩钧(江苏六合人)、林兴智(沙甸人)、马有连(云南盘溪人)。
同年,在印度来克脑大学(Lucknow University)留学的湖南宝庆回族青年海维谅辗转抵达爱资哈尔大学,成为第五届中国留埃回族学生。
1936年10月,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再度委派马松亭阿訇前往埃及,向当时的爱大校长麦拉额先生商洽成达派送留埃学生事宜,蒙新埃王法鲁克一世同意,允许20名学生入爱大留学,由成达师范学校负责报送。经组织考试,最终15人成行,他们是:马继高(四川成都人)、马宏毅(山西晋城人)、马维芝(河北献县人)、刘麟瑞(河北沧县人)、高福尔(新疆疏勒人)、杜寿芝(新疆轮台人)、范好古(河南周家口人)、张怀德(河南庐氏人)、熊振宗(广州人)、杨有漪(北京人)、丁在钦(张家口人)、王世清(北京人)、金茂荃(山东泰安人)、张文达(山东沂水人)、李鸿清(北京人)。这便是现代史上中国回族派出的第六届、也是最后一届留埃回族学生。这批学生成为历届派出学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在庞士谦阿訇率领下于1938年3月23日抵达开罗,受到了爱大中国学生部部长沙国珍等人的欢迎。其间庞士谦阿訇于1940年应聘担任爱大中国文化讲座讲师,开阿拉伯世界最高学府开设中国文化课之先河。次年,他当选为爱大中国学生部部长,接替先期归国的首届部长沙国珍先生,担负起爱大中国学生部的领导工作。
从1931到1938年,中国各回族团体和学校派送到爱资哈尔大学的回族留学生,共有6届33人。这批学子学成归国后大多为沟通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沙国珍、庞士谦、马坚、纳忠、纳训、林仲明、刘麟瑞、马金鹏、张秉铎等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者,中国现当代高等院校中阿拉伯语专业的开设和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奠基人。
同一时期,有4名回族学生留学土耳其,他们是:王曾善(山东省临清人),1925年考入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伊斯兰大学,1928年毕业,1930年归国;马宏道(北京市牛街人),1925年考入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师范大学,1932年归国,获硕士研究生学位;马明道(北京市牛街人),1935年考入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法学院,1937年转入土耳其陆军步兵学校,1940年归国。杨兆钧(北京人),1936年考入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法学院,1941年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亲自批示,1955年,我国向埃及选派了建国后第一批留学生,其中包括两名回族学生,他们是:李振中(河南人博爱县人)、温亮(北京人)两名回族学生被入选。赴埃前夕,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期间,周总理特别叮嘱李振中和温亮两位回族同学:“你们俩一定要听从埃及教育部的安排,如果安排你们进宗教学校,你们就学宗教,而且一定要学好宗教,你们的宗教生活完全按穆斯林的方式正常进行”。他们学成后,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历来将选派留学生作为培养中国伊斯兰教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1982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选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回、维吾尔、哈萨克族的10名留学生,到伊斯兰教最高学府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1987年,向利比亚选派了3名第二批留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分别选派穆斯林学生前往巴基斯坦学习。1991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选派北京伊斯兰教协会的陈广元、上海伊斯兰教协会的白润生等5人前往爱资哈尔大学主办的伊玛目进修班,按期结业。1995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制定了《选派留学生工作暂行条例》,留学生选派工作从此有章可依,走向规范化历程。1982年至2010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先后向埃及、利比亚、巴基斯坦、阿曼选派留学生387名,其中,向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派遣留学生318名,向巴基斯坦派遣26名,向阿曼派遣5名,向利比亚派遣3名。
选派的留学生均展现出中国穆斯林热爱祖国、勤奋苦学、忠厚诚实的风尚,学习成绩优异,宗教素养良好,获得了所到各国师生和广大穆斯林的尊重和高度认可。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尤其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优势。回国后,他们先后走向大学、科研机构和清真寺,成为我国伊斯兰文化教学和研究,以及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
此外,改革开放后,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选派和自费留学的穆斯林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