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中国穆斯林“游学”初探

【字体大小】 [] [] []2015-05-07 11:14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陈文祥

【摘 要】“游学”是穆斯林传统的求知方式,是伊斯兰求知理念的映现。本文对“游学”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就与游学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笔者认为,在历史上,“游学”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游学;伊斯兰;求知

Abstract: Studying in other places is a Muslim learning model, which reflects Islamic tradition of learning.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explains some of the relevant questions, holding that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China.

Key words: Studying in other places; Islam; seek knowledge

游学,一般指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人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寻访名师,探求新知,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它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见,对穆斯林游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对游学与伊斯兰教的求知精神,游学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等做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游学:伊斯兰求知传统的映现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穆斯林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伊斯兰教所倡导的求知精神。伊斯兰教命令每个男女穆斯林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并将求知作为一种宗教功修来实践。在伊斯兰教的两大支柱《古兰经》和“圣训”中对知识和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并鼓励人们追求知识。下面所引用的几条相关经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如“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真主将你们中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可见,在伊斯兰教看来,有知识的人拥有比无知的人更高贵的品级,而且认为唯有知识的人才能真正敬畏真主:“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35∶28);有知识的人甚至可以具有和烈士一样的品级,“学者的墨汁在末日将与烈士的鲜血相等”(艾布·代尔达义传述);而且“寻求知识在每个男女穆斯林上是天命”(艾奈斯传述),“如果你们不知道,就应当询问精通记念者”(21∶7),即便“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本·阿布都·巴里传述);否定机械地礼拜而不探求知识的行为,“你早上出去学习一门知识,比你礼一百拜副功拜强”(艾布·赞勒传述),而且“踏上求学道路的人,真主已经使他踏上直达乐园的坦途。”(穆斯林传自艾布·胡莱赖)。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的辉煌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实现的,而游学正是伊斯兰教这种求知精神的映现。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游学求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很多享誉古今的伊斯兰学者都得益于游学。如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学派的创始人艾布·哈尼法,自幼在清真寺学习,长大后经常随父到各地经商。他渴求知识,一有闲暇便去各处清真寺聆听学术讲座,并对深奥的教义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岁时便在库法大清真寺设坛讲学。22岁时,艾布·哈尼法又师从当时著名的教法学家哈马德,从事伊斯兰教教法研究,并在法学领域崭露头角。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游学四方,寻师探知,先后55次赴麦加圣地访师求教,27次前往学者云集、学术繁荣的巴士拉等地游学求知。他在伊斯兰教法学界泰斗地位的最终奠定,与他这种积极游学、寻求新知的精神不无关系。又如圣训学泰斗布哈里,十多岁时,就对圣训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背诵万段圣训。15岁时,布哈里偕同母亲和哥哥去麦加朝觐,并留居麦加、麦地那,寻访名师学习、研究圣训。此后,他又到伊朗、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阿富汗等众多伊斯兰国家游学,同各地的圣训学者们探讨、切磋圣训学上的疑难问题,并进一步辑录、研究圣训。他在16年里先后访问、求教了1080位有名的学者,记录了60万段圣训,并在此基础上编成了《布哈里圣训实录》。伊斯兰著名哲学家安萨里,幼年时曾学习法学,后到当时著名的文化中心、具有“知识之城”美誉的尼沙布尔求学。他在那里苦学数年后,又随苏菲学者学习苏菲学说,遂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并受到塞尔柱突厥王朝首相的赏识,受聘于巴格达的尼扎姆伊斯兰学院教授教法学,后来他放弃教职,前往叙利亚、巴勒斯坦、麦加等著名的伊斯兰学术圣地游学求知。他先后完成了两百多部著作,被人誉为“浩瀚的海洋”、“伊斯兰的权威”、“学者之冠”、“穆斯林的明灯”、“圣教的伊玛目”等。他的这些成就无不与他从游学经历中获取的丰富知识有关。此外,更是有大量知名和不知名的学者在伊斯兰求知精神的鼓舞下,负笈他乡,游学访师,使伊斯兰文化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有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基础。

二、游学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后,在明清时期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伊斯兰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保存和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游学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在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的形成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丰富的游学经历为这些门宦教派创始人的知识积累,乃至著书立说、自成一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华寺门宦的马来迟在国内传播虎夫耶派学理之前,曾在广州怀圣寺向艾勒夫学习了三个月的经典和阿拉伯地理、人情、方言等,并在也门探访了各大清真寺伊玛目和宗教领袖,向他们求教;又拜麦加虎夫耶道堂的筛海穆罕默德·吉布尼·艾海曼提阿格来为师,向他学习了三年,此后又到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地游学深造;在历经近五年的游学后才回国开始传教。胡门门宦的马伏海幼时在河州东乡红泥滩清真寺学习,非常好学,常常负笈千里,游学四方,寻求良师,后又在西安崇文巷清真寺求学三年;他的这些游学经历使他不但精通经典、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而且对天文地理学有了很深的造诣,这为他以后的传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庄门宦的马葆真从小就在东乡北庄清真寺念经,长大后到河州八坊老王寺学习。40岁时,在新疆莎车受到了舍赫乌尼亚的教诲,并前往麦加朝觐,此后才开始传播虎夫耶学理。[1]正是他们在游学中所获得的丰富的知识为他们成功的传教提供了保障。

第二,游学中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思想为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清代是中国伊斯兰教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各门宦纷纷涌现,他们的创始人在全国各地乃至各国的游学中继承了不同的伊斯兰学理派别的主张,并将它们在中国发扬光大,促进了中国伊斯兰思想的发展。如伊赫瓦尼派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革新派,它由东乡族马果园(马万福)始传于清末。马果园在阿拉伯地区游学时受到近代伊斯兰改良主义和复兴运动“纯洁伊斯兰、回归本原”思潮的影响,回国后,提出了“凭经立教”、“遵经革俗”的宗教主张。马果园在朝觐游学前还是北庄门宦一个有名的开学阿訇,他后来的这些主张、观点都是在游学过程中逐渐接受和习得的。

第三,大批穆斯林的游学活动不仅加强了国内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促进和加强了与伊斯兰世界的沟通。实际上,在中国穆斯林内部有很多有效的沟通网络存在,其中游学就是这些网络的经纬之一。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成为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阿訇,必须要多方游学,拓宽知识面。如著名的王静斋阿訇曾先后游学于李长贵、马玉麟、于勉斋、金连荣、刘绪魁、海思福等多位阿訇门下。安士伟大阿訇曾先后在保定、石家庄、沈阳、北京等地清真寺游学求知。正是这一批批游学者的到来,才使这些作为穆斯林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在无形中连为一体。游学所具有的这种比较强的流动性,使它能够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发挥了促进穆斯林内部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作用。

西方很多人认为,由于中国在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中国穆斯林与伊斯兰世界失去了联系,但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并不是一部和其他穆斯林相隔绝的历史。这种联系,从中国穆斯林在中亚、中东地区的游学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来。这些游学者总是能把伊斯兰世界最新的思想、观念传播到中国来。如明清时期苏菲思想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的盛行与苏菲教团在中亚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中国伊赫瓦尼派和赛来菲耶派的革新运动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游学在促进和加强中国穆斯林同伊斯兰世界的沟通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游学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与游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游学与朝觐。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基本功课之一,在每年的伊历十二月举行。每个成年的穆斯林男女,身体健康、神志健全、具备旅行条件者,一生中至少应履行一次朝觐功课。在这些朝觐者中,有相当一批很有学识的学者,他们在朝觐后一段时间内暂留这里,或向别人求教,或宣传自己的观点,或交流思想,很多朝觐者都受益于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朝觐不仅仅是宗教义务的履行过程,它本身就是一个游学求知的过程。

明清时期,由于交通不便,中国穆斯林朝觐极为艰难,因此,能够到达麦加的、有一定学术基础的朝觐者都格外珍惜这一机会。朝觐后在当地寻访名师、拜谒道堂、游学求知就成为这些人渴求的愿望,如马来迟、马明心、马万福等人,他们都有朝觐后继续留在阿拉伯地区游学多年的经历。但随着今天交通的便利化,朝觐人数的激增,以及各国的国家规定,大部分朝觐者在朝觐结束后即被组织回国,不同国家朝觐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减少,朝觐原来所能体现的游学功能逐渐弱化。

(二)游学与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是穆斯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穆斯林履行宗教义务的场所,也是穆斯林学习伊斯兰知识的学府,更是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游学者所寻访的大多是有较高造诣的阿訇、学者,而这些阿訇、学者一般都在各地清真寺开学。因此,对游学者们来说,清真寺是他们游学的首要目的地。而且很多大的清真寺也都有为游学者在膳食、住宿等方面提供便利。因此,清真寺也就成为了他们进行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游学分类。就游学的目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一是向他人求教一些疑难问题;二是与他人探讨自己的一些观点或其他一些问题;三是寻求高层次学者的点拨和指导;四是探求新知。从出行的距离来看,有县乡内的游学、省区内的游学、国内的游学以及国外游学等。而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一游学者在某处游学的时间可能只有一、两天,也可能数周乃至几个月,甚至数年,这与游学者的目的、资质,乃至被访者的意愿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

(四)游学的资格。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游学,其中是有一定的潜在规则的。第一,游学者必须有比较深厚的经学功底。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那就只能称为求学而不是游学了;第二,必须在当地清真寺的学习过程中崭露头角,显示出一定的才华和能力;第三,已经完成当地清真寺所能开设的所有课程;最后,还必须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愿望和要求。一个人只有在所有这些条件达到后,才能具有比较完备的游学资格,否则,他的游学不论在实际效果上还是当地群众的认可度上都会大打折扣。

总之,在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伊斯兰教求知精神体现的游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沟通了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大众、加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重要作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生存、扎根和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通.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