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伊斯兰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字体大小】 [] [] []2019-08-01 09:27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马利强

【摘 要】教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教兴衰存亡的大事,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进步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世界的先决条件。千百年来,在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历程中,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思想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纵观伊斯兰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伊斯兰教育的主旨就是要缔造和产生出人类最优秀的民族——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伊斯兰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宗教的信士、道德的卫士、知识的修士、人生的勇士。

【关键词】伊斯兰;教育思想;内容;特点;实践

伊斯兰教经训的明文教诲,是伊斯兰教育思想赖以产生、发展的根源,也是伊斯兰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在伊斯兰教的经训中,关于教育与知识重要性的训示不胜枚举,而先知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到的启示,便是有关教人学习知识的经文:“你应当奉你的造物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古兰经》96∶1-5)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真主赐予人类理智思维的产物、结晶。故知识的本身即源自于伟大的造物主,人类所获得的一切知识都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知识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授、交流、实践、更新,创造出更先进、更进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知识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而教育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伊斯兰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的伊斯兰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认为,教育是人类在真主的引导下,逐步摆脱愚昧无知状态的必要手段,是培养穆斯林优秀人才,传承伊斯兰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缔造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换言之,伊斯兰教育的主旨是要造就一批优秀的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伊斯兰教认为,教育的职责在于通过信德的教育,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教人明确人类与真主之间的主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在信仰的指导下,运用获得的知识造福于人类社会,履行应尽的义务,克尽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的神圣职责。

伊斯兰教育的内容既包括所有与伊斯兰教信仰相关的知识,也包括其他领域一切有益的知识。正如穆罕默德·库特卜在《伊斯兰教育的法程》一书中说的:“伊斯兰的教育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它涉及人们的躯体和灵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们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动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没有一丝一毫被伊斯兰教育所放弃,或被其所忽视。如果说,某些组织只是确信人类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而又有某些组织则只确信人类生活中抽象的事物,那么,伊斯兰则同时对这两类组织所持的信念兼而有之,而且使这两种信念在人们的内心里和现实生活中平衡、协调、相依相辅。”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宗教教育向综合性教育逐步发展、转化、完善的漫长历程,其教育内容以及涉及的范围也由单一的宗教学科扩展到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等。伊斯兰教育的最初形成,源自于清真寺的经院教育。在伊斯兰教创传之初(公元7世纪)至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育都存在于各大清真寺之中,每一所清真寺实际上就是一所学校,而其中的教师也大多由一些宗教学者担任,教学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学等宗教学科展开,偏重于宗教知识的传授,所培养的大多为教职人员、宗教学者、行政官吏等,这与当时伊斯兰教初期传播、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而到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独立的、综合性的伊斯兰学院教育应运而生,系统的、完备的伊斯兰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其教育也由宗教学扩展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这为伊斯兰教的传播,穆斯林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穆斯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伊斯兰教提倡人们对各类有益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并认为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可以增进对真主造化大能的参悟、理解与感赞,从而提升信仰的程度。而获知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教育。

下面拟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论述伊斯兰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实践。

一、 伊斯兰教育的目标

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决定了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塑造与培养,支配着教育目标的确定。伊斯兰教育目标的确立受制于伊斯兰价值观的取向。也就是说,伊斯兰教育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使伊斯兰文化人格化,使伊斯兰教信仰实践化,从而培养适合于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那么,伊斯兰教育所培养的理想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培养真主在大地上合格的“代治者”。即能遵循真主的命令,履行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建设世界的职责。要克尽这些职责,“代治者”就应当具备信德、知识和能力。信德,即人们所应具备的思想信仰与道德修养素质,这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知识,即人们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建设世界所应具备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能力,即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奋斗人生的基本技能。概言之,伊斯兰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宗教的信士、道德的卫士、知识的修士、人生的勇士。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勤于信德的修进,勤于知识的汲取,勤于人生的奋斗,将人们塑造成今世与后世兼顾,出世与入世并重,信仰与实践协调,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合格“代治者”。

二、 伊斯兰教育的内容

任何一种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内容,都是根据其教育目标——培养、造就何种社会角色的需要来决定的。伊斯兰教育是以造就真主在大地上的合格的“代治者”为目标,提升人们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建设世界的能力出发,非常重视对人们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一目标,就有赖于通过信德教育、知识传授及技能培养得以实现。

1、信德教育:也是传递伊斯兰的价值文化及规范文化的过程。所谓价值文化,是指穆斯林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构成的文化体系。其中涵盖伊斯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所谓规范文化,是指伊斯兰教为调整人与真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所构成的文化。其中涵盖伊斯兰的道德观、法制观等。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学等。《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律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各个学科、各种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圣训”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立教的言行记录,是对《古兰经》精神原则具体化、明确化的阐释。经训是伊斯兰教育传授与学习的第一知识。教义学(亦称认主学、信仰学)是伊斯兰教义学家根据经训的基本精神,用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辨的原则,阐述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关于伊斯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教法学,是伊斯兰教法学家根据“四大立法原理”(既《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创立的宗教法律,是在教义学的基础上用法律的形式对穆斯林行为的具体规范。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人们牢固树立起伊斯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达到培养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的目的。

2、知识传授:伊斯兰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宗教知识教育,除重视信德教育外,也十分重视社会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一切有益的、实用的知识都属于伊斯兰教育所传授与学习的内容。在先知穆罕默德时代,麦地那的先知寺就是当时伊斯兰教育的基地和中心,先知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育的开创者和穆斯林的第一位导师。从穆圣向人们所教授的知识来看,当时的伊斯兰教育就不仅仅是宗教教育,而是包括政治、军事、历史、医学等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体现了穆圣对提高穆斯林大众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视。从伊斯兰历史上涌现出的大批伊斯兰学者、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的现象既可以看出,当时穆斯林的文化教育水平之高,也可以看出伊斯兰教育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伊斯兰教育为普及穆斯林认知文化,提高综合素质所传授的知识包括:语言、文学、哲学、逻辑、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

3、技能培养:伊斯兰教育提倡人们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进行实践。伊斯兰教育鼓励人们学以致用、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提倡人们以宇宙万物为课本,以社会为学校,提高综合素质。《古兰经》号召人们观察天地万物并从中获取启迪和教训。同时,伊斯兰教育还十分重视实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先知穆罕默德说:“学习不切实际的学问,后世必受最严厉的惩罚。”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也说:“学问的功效只在于实用。”哲学家伊本·西那则强调:“儿童学完《古兰经》并奠定阿拉伯文基础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应集中于将来的职业。”

三、 伊斯兰教育的方式

伊斯兰教育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方法也十分灵活。归纳起来主要有家庭教育、寺院教育和学院教育。

1、家庭教育;是伊斯兰教育最基础的教育形式,是穆斯林人生中的第一课堂。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承担了教育、培养子女的职责,是向子女言传身教的第一位老师。伊斯兰教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认为,父母所具有的信仰是否虔诚、品德是否高尚、言行是否端正,将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提倡营造家庭的宗教和学习氛围。尤其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妇女是家庭的明灯······是子女的摇篮,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德的工匠。”又说:“教育好一个妇女,等于教育好了一个家庭。” 使子女能在母亲的教育下道德、智力和身体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2、寺院教育: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穆斯林社会的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历史上,清真寺在传播、发展伊斯兰文化教育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创传初期,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建的第一座清真寺,不仅成为了穆斯林们履行宗教功课的殿堂,也成为了穆圣向穆斯林大众传授学问的讲堂,穆斯林儿童学习宗教文化知识的学堂。每当礼拜结束之后,圣门弟子们便围坐在穆圣周围,聆听圣人的教诲,学习《古兰经》及有关知识。从先知穆罕默德时代至公元八世纪,寺院教育一直是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形式,圣门弟子中有学问的人都曾担任过先知寺的教师。再传弟子哈桑·巴士里(公元642-728)曾在巴士拉大清真寺里任教,设教学圈,传授伊斯兰教法和圣训。在大马士革的伍麦叶大清真寺以及麦加、麦地那、埃及、巴格达、库德的大清真寺内都兴办了寺院教育,设有教学圈。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在一些清真寺里开始组织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古兰经》、圣训、教义、教法等。到了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初期,出现了清真寺附设的“库塔布”(小学),由此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初、中、高三级教育形式。寺院教育所教授的内容,起初是以宗教学和哲学为主,后来扩展为兼授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寺院教育曾培养出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为人类文明以及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学院教育:是现代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伊斯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实早在公元8世纪即阿拔斯王朝马蒙时代(公元786-853),哈里发马蒙就在巴格达创建了及图书馆、科学院、翻译局为主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智慧宫”(白伊土·哈克姆),其中,除从事翻译研究活动以外,还传授有关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历史知识等。故亦称哲理大学,即伊斯兰高等教育学府的雏形。从公元9世纪开始,已出现了清真寺附设大学或独立的伊斯兰大学。公元859年伊德里斯王朝时期,在摩洛哥非斯盖德维因大清真寺创办了附属大学;公元972年,埃及法蒂玛王朝时期在开罗爱资哈尔大清真寺创立了附属大学。而伊斯兰教育史上比较正规的大学当属于公元1097年,塞尔柱王朝的宰相尼扎姆在巴格达创建的尼采米亚大学。伊斯兰权威学者伊玛目安萨里曾在该校任教三年(公元1106-1109)。该校采取全日寄宿制,并设有奖学金。据称,该校创立的某些规则制度成为欧洲早期一些大学效仿的范例。从历史上看,自公元8世纪到18世纪,学院教育基本上是宗教教育为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为辅,只有少数伊斯兰大学专门开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而近现代学院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具体表现有如下特点:1、学院教育采取综合教育的模式,或在原有的宗教大学里设立普通教育学院,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等;或创办包括宗教学院、普通教育学院在内的综合性大学,如沙特的利雅得国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其中设立有伊斯兰学科专业学院。2、在普通学院的教育中,开设伊斯兰教专业。3、在普通学院的教育中,开设伊斯兰教基础知识课程,但不作为专业课学习。总而言之,伊斯兰教育形式的变迁教育内容的拓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形式并不重要,效果才是目的,因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教育的开展都必须围绕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如果失去或背离了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特征,也就不能将其归到“伊斯兰教育”的范畴了。

四、 伊斯兰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实践

伊斯兰教育思想是在经训原则精神指导下,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基本特点概述如下:

(一)义务教育思想——教与学者,犹如为主道奋斗的勇士

教育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传承、教授、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伊斯兰教创传初期,就将教育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并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忘知识的学习、研究和传授,《古兰经》教导人们:“每族中有一部分人出征,以便留守者专攻教义。而在同族者还乡的时候,加以警告。”(9∶122)这里的“专攻”,就是专研、学习,而“警告”就是教育、指导。又说:“当时,真主与曾受天经的人缔约说:你们必为世人阐明天经,你们不可隐讳它。”在这段经文里,已把教育(阐明)定为穆斯林应尽的义务。

伊斯兰教认为,知识是真主赐予人类的精神财富,而非某些人的私有财产,获得知识的人是蒙受了真主的恩赐,故当将真主的恩赐广施于大众,使更多的人受益,使知识成为人类共享、世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人获得了知识而不将其传授于他人,造福于社会,那么知识就会随着学者的去世而失传,由此,必然有碍于知识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先知穆罕默德曾提醒说:“真主既赏赐人们知识后,不会轻易夺走知识,但知识会随着学者的去世而失去。”(布哈里、穆斯林辑录)同时告诫人们:“谁学了一门知识,而隐讳它,真主在复活日必给谁戴上火笼头。”(提尔米济辑录)著名伊斯兰学者在论及教育、求知的贵重时说:“学习知识吧!为主学习等于敬畏,求知等于拜主,探讨等于赞主,专研等于圣战,教授知识于无知者等于施济,为家眷付出知识等于近主。”(见安萨里《圣学复苏》)先知穆罕默德说:“我受真主的派遣,负有宣传正道,提倡学问的使命。” (提尔米济辑录)而伊斯兰教的传播,就是真主通过使者向人类传播知识和智慧,消除愚昧,宣教育人,引人正道。其中,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育授业是学者神圣的义务,求知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的天职。教育对穆斯林而言是一项强制性的功修。将教学者与求学者称作“为主道奋斗的勇士”,赋予了义务教育神圣的性质和崇高的地位;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与爱好,而是在信仰指导下为社会事业献身的壮举。同时,教育必须调动起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人,贵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为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要不辱使命,就得以知识与智慧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就应当以“为主道而奋斗”的精神,以坚忍不拔的勇士作风,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而接受教育就是获知的重要途径。教育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教与学使知识得以更新与发展。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清真寺教育,作为一种最早的义务教育形式,不仅使当时的穆斯林大众获得了智慧的启迪与知识的学习,也为后来伊斯兰义务教育思想与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平等教育思想——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

求学,作为一项伊斯兰教的主命功修,与宗教功课一样神圣。伊斯兰平等教育思想体现在真主赋予每个穆斯林求学——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论其性别、种族、贵贱与贫富。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人受教育的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伊斯兰教认为,在接受教育方面,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而没有性别之分,为确保这一权利,伊斯兰教将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先知穆罕默德说:“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早在1400多年前,伊斯兰教就对妇女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古兰经》云:“妇女依法享权利,尽义务”(2∶228),又云:“信士的男女,谁行谁进乐园,他们不受丝毫亏枉”(4∶124),而在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为了使穆斯林妇女也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穆圣就单独为她们安排时间、地点,为她们传授有关知识。圣妻阿依莎曾说:“辅士的妇女们真优秀啊!害羞并没有阻止她们让穆圣给她们指定时间来学习宗教知识。”通过教育,穆斯林妇女开启了智慧,提高了素质,消除了愚昧,寻求到了通往真理的坦途。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中,曾涌现过许多穆斯林妇女的杰出人物,她们为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著名圣训传述家、圣妻阿依莎。穆圣曾告诉世人说:“你们向这位穆民的母亲请教,你们能学到很多知识。” 在穆斯林社会,男人和女人,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外,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及其他权利都是平等的。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先知穆罕默德对妇女教育的重视。妇女为人类孕育着未来,母亲是孩子的首任老师,是孩子明确航向的灯塔,是孩子端正人生的一面镜子,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断地影响着孩子,甚至她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母亲自身素质决定的日常行为,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为孩子起着示范引导作用。这充分说明,教育和培养一个优秀的妇女,其高贵的品质在宗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事务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伊斯兰教育提倡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认为接受教育并不是某些种族、阶层的特权,而是每个穆斯林的权利。在伊斯兰平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早期的清真寺教育,为所有的穆斯林敞开了求知的大门,使许多家境贫寒的穆斯林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并造就了许多出身卑微而学有所成的著名人物。

(三)终身教育思想——求学,始自摇篮而终于坟墓

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忽视教育到重视教育,从重视学校教育到提倡终身教育的漫长过程。其实,终身教育的观念早已存在于伊斯兰教育思想中,只是过去未被发掘而已。伊斯兰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与它对人在宇宙中的定位——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的观点,密切相关。人类要合格地履行“代治者”的职责,就必须接受教育、追求知识、开发智力、完善自我,因而,伊斯兰教积极鼓励人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启迪智慧,提高素质。并认为,思考是善功,求证是义务,求学是天职。在伊斯兰教看来,接受教育、求知学习不仅能带来今世的许多福利,而且是一项具有宗教意义的功修(艾巴达特),是一种获得真主喜悦的善行。先知穆罕默德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断地提醒人们:人在现世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知识是无穷尽的,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求知之中,才能克尽“代治者”的使命,从而明确地告诫人们:“求学,始自摇篮而终于坟墓。”先知穆罕默德所提出的这一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和穆斯林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终身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受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求知学习成为人们终身奋斗的职责,使接受教育打破了固定场所的限制,使教育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让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知识指导生活,靠生活丰富知识,克尽职责,完善人生。

(四)实用教育思想——学问的功效只在于实用

伊斯兰教育还十分重视实用知识的传授,先知穆罕默德说:“学习不切实际的学问,后世必受最严厉的惩罚。”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也说:“学问的功效只在于实用。”哲学家伊本·西那则强调:“儿童学完《古兰经》并奠定阿拉伯文基础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应集中于将来的职业。”由此可见,伊斯兰教育决不是限于宗教教育,先知穆罕默德号召人们所追求的知识,也决不限于宗教知识,其中也包括一切有益、实用的知识。但无论是宗教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惟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知识的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如宗教知识的作用在于培养信德、指导功修、规范行为、提高修养;其他知识的作用在于丰富智慧、培养技能、建设世界、造福社会。

(五)广泛教育思想——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

伊斯兰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无所不及、广泛教育的思想。因此,伊斯兰教育并不限于人类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或某一些群体。因为,伊斯兰教育是针对作为整体的“人”的教育;她涉及人的理性、心灵、灵魂、肉体、道德······;同时,还培育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行为、知识、技能等等。其广泛教育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教育时间与空间方面看,伊斯兰教育提倡“求学,始自摇篮而终于坟墓”,将接受教育、求知学习规定为人一生的天职,将知识的传承、更新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同时,将人们接受教育和启迪、获取知识的范围和空间极大地扩展,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人的自身,将接受教育的场所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1400多年以前,先知穆罕默德就告诫人们:“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可见,求知的天地之广。2.从教育内容及方式方面看,伊斯兰教育注重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相协调,信仰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清人与真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建设世界的能力,因而十分重视对人类所有有益知识的吸收与教育。3.从教育对象及目标来看,伊斯兰教育不分性别、种族、年龄、地位、身份甚至不分宗教信仰,面向全人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一律平等。这是由伊斯兰教是全人类的宗教这个性质决定的。人类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因而,教育全人类成为合格的“代治者”是伊斯兰教育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古兰经 马坚 译

[2]圣训珠玑 马贤 译

[3]马明良著 伊斯兰文化新论

[4]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四川辞书出版社

[7][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M] 马坚译 商务印书馆

[12][阿拉伯]安萨里 圣学复苏 张维真译 商务出版社

[15]秦惠彬主编 伊斯兰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纳忠等著 传承与交融 阿拉伯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原载《中国穆斯林》2010第5期)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