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2015斋月专题 > 斋月文荟 >

斋月灯笼

【字体大小】 [] [] []2015-06-23 10:43 作者:康明杰

在伊斯兰教初期,灯笼(法努斯,فانوس)是夜晚前往清真寺或走亲访友时的照明用具,在法鲁兹•艾巴迪编写的阿拉伯《辞海》中说,灯笼的原来叫做“纳玛姆”,是照明的意思。这个单词为古希腊传入的词汇,指一种照明方式,在沙姆地区还称之为福纳斯。

关于埃及的斋月灯笼的传统,流传着几个传说:1.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喜欢在夜晚外出观察斋月的月亮,孩子们和他一起外出并为他照亮,每个孩子拿着灯笼,唱着歌,表达迎接斋月的喜悦。2.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希望让开罗在斋月的每个夜晚都灯火通明,于是下令每个清真寺的谢赫都要用蜡烛点亮灯笼并悬挂出来。3.在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哈基姆•巴莫尔拉(,公元996-1021年在位)时期,禁止女性离家外出,只允许在斋月里出门去清真寺礼拜,当时需要有个男孩拿着灯笼走在前面,以提醒其他人有妇女经过并避让。后来妇女们可以自由外出了,但是人们仍然保持着斋月打灯笼的传统,往往是孩子们拿着灯笼在街上边走边唱歌。4.为科普特人的传统习俗,这个传统与圣诞节有关,当时基督教徒们用点亮的灯笼和彩色蜡烛庆祝圣诞节,后来这种习俗逐渐被穆斯林接受和使用。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伊斯兰历358年(公元968年)的斋月5日,法蒂玛王朝第四位哈里发穆阿兹•里丁拉(公元953-975年在位)来到开罗,开罗居民手持火把和灯笼欢迎他的到来,自那时起,灯笼便与斋月联在了一起,斋月灯笼的称谓也由此而生,其功能也从原来的夜间照明器具变为庆祝斋月降临的庆祝和娱乐工具。斋月期间,夜幕降临后,孩子们便手持斋月灯笼,穿梭奔跑于大街小巷,向自己的家人或街坊邻居索要糖果和甜点。斋月里孩子们唱的最多的歌曲是《沃哈维,呀,沃哈维》,表达了迎接斋月的喜悦心情。

尽管关于斋月灯笼的传说五花八门,准确的起源也难考证,但是斋月灯笼确已成为埃及斋月的一个突出特征。埃及传统的斋月灯笼一般是用铁皮、铜箔和玻璃制成,里面点上蜡烛,可以防风防雨。斋月灯笼并不只在斋月制作,而是全年制作保存好斋月时出售。有的灯笼很常见,如布尔加、纳志玛、阿布•维拉德,样式一般是四方形、四棱锥形、六边形、六棱锥形等。有的灯笼制作很复杂,如“巴尔拉曼”,意思是议会,因为这种灯笼和20世纪30年代挂在埃及议会大厅的灯笼很相似;还有一种灯笼以埃及国王法鲁克(,公元1920-1965年)命名,因为这种灯笼是当年为庆祝国王生日而特制的。

埃及生产斋月灯笼最古老的地方在开罗附近的塔哈特•卢巴地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商人都来此大量采购斋月灯笼。近年来,中国制造的斋月灯笼因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物美价廉而在埃及大受欢迎,特别是各种动物造型的斋月灯笼,装上电池后,彩灯闪烁,歌声悦耳,能行能走,集照明、音乐、玩具等功能于一身,令孩子们爱不释手。中国制造的斋月灯笼使埃及的斋月灯笼中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也为埃及的斋月传统注入了新的“东方元素”。

斋月灯笼已成为在埃及过斋月的象征,每当斋月来临开罗的大街小巷、大小商铺、家家户户几乎都挂着斋月灯笼。斋月灯笼给斋月增添了喜庆,为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使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得以延续。同时埃及的斋月打灯笼习俗还流传到很多阿拉伯地区,如大马士革、阿勒颇、耶路撒冷和加沙等地。

总而言之,埃及的斋月传统习俗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时代的变迁中,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