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普哈丁园与运河伊斯兰文化研讨会 > 辉煌历史 >

王虎华:扬州鲜为人知的穆斯林传教士

【字体大小】 [] [] []2015-01-29 20:16

仙鹤寺和普哈丁墓,是至今尚存的扬州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留下的最早遗迹,而且是有地方文献记载和碑刻文字佐证的文化遗迹。

在宋代末年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还有两位。一位是撒敢达,他于南宋景炎三年(1278)在扬州逝世,葬在普哈丁墓附近,清乾隆丙申年(1776)所立碑碣称他为“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另一位是古都白丁,《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古都白丁也是宋时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死后也葬在东水城外运河东岸。时至1921年,古都白丁的墓地还在,俗称“古家大坟”。扬州姓古的回民,大多是他的后裔。

元代,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与当时并存的佛教、道教和天主教一同受到重视,清真寺遍布全国各地。当时,有不少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有的经商,有的在政府做官,也有的参加外籍军团,同时也有不少伊斯兰教神职人员随之而来。扬州是元朝中国的东南重镇,有很多阿拉伯人过往和居住,他们在此从商、从政、从军,同时传播伊斯兰教。民国16年(1927)在扬州城南挡军楼城基出土的4块元代阿拉伯人石刻墓碑,就是他们留下的重要遗迹。这些墓碑用中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三种文字刻成,碑文记载了四位阿拉伯或波斯的伊斯兰教徒的姓名、身份、死亡日期以及《古兰经》章节和穆罕默德《言行录》、《格言》和《祷文》。这4座伊斯兰教徒坟墓的旧址,就在元代扬州的南门外。这里自隋唐以来就是通往江南驿道与运河并行的地方,自宋筑大城以后,这里又是设置馆驿的地方,至今还有“馆驿前”的地名。这里又是伊斯兰教徒聚居的“蕃坊”所在。据清代同治初年刻印的《扬州府志城图》记载,在南门挡军楼外不远,有一所礼拜寺,《民国江都县续志》说这座礼拜寺“系宋时建”。这座清真寺的礼拜殿直到1984年才被拆除。这4块阿拉伯和波斯人墓碑被完好保存在普哈丁墓园内,成为元代扬州伊斯兰教传布和教派情况的重要文物。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阿拉伯传教士米里哈只带着永乐皇帝的《敕谕》,来扬州传播弘扬伊斯兰教。这个皇帝的《敕谕》以蒙、汉、阿拉伯三种文字书写,全长103厘米,宽72厘米,质料为绢本,原先一直世代收藏在扬州“回回堂”以玛目兰晓阳家里,后保存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米里哈只于公元15世纪初叶,拿着永乐皇帝的这封《敕谕》,沿着淮南运河北上西安,又沿着江南运河南下泉州。时至如今,在西安化觉寺、泉州城南涂门清真寺内,都有这一《敕谕》的汉文刻石,说明当时米里哈只在中国进行伊斯兰教传播活动的情形。
在米里哈只以前,有个名叫哈三的人,曾经领有明王朝礼部的文凭,来到扬州,重新修建了普哈丁创建的仙鹤寺,这座寺院一直留传至今,保存完好。《明史•列传•默德那传》里,不止一次提到名叫“哈三”的人。《明史》列传里所说的“默德那”,即现代所说的“麦地那”,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是和麦加齐名的伊斯兰教圣地。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史书上所说的“哈三”,以及扬州穆斯林哈氏家谱上所载的“哈申”,都很可能是现代阿拉伯姓氏中“哈桑”的汉语同音异译。如果是这样,则明代洪武年间来扬州的哈三,及其世袭仙鹤寺以玛目的哈铭家族,就是属于东来扬州的阿拉伯人家族中的一支了。

继米里哈只之后来到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中,有成化元年(1465)的马哈谟德、成化五年的展马陆丁、弘治十一年(1498)的法纳等人。他们有的死后葬在扬州,墓葬就在普哈丁墓亭的南侧。如法纳的墓亭,形制一如普哈丁的拱拜尔。在法纳墓塔石脊上顶头一端,用中文阴刻着“西域有道师法纳之墓”9字,顶头的另一端,阴刻着阿拉伯文一组。在墓塔的第一级周边,刻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古兰经》的一些章节,并在一面横头上刻有用中文书写的记文:“大明弘治拾伍年九月二十一故,住持哈铭同本教义士兰秀、兰季同立”。此处所记的哈铭,即明代初叶扬州仙鹤寺以玛目哈三的后裔,也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人。据考证,法纳的墓,还是继南宋普哈丁墓以来见于记载的第十一位阿拉伯人的坟墓。

关于明代伊斯兰教寺院的遗迹,《嘉靖维扬志》中记载:宋代普哈丁所创建的仙鹤寺,于洪武二十三年(1380)由哈三重修,嘉靖二年(1523)商人马宗道又出资协助重修。《民国甘泉县续志》记载,在马监巷内,有明代留传下来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清乾隆以后,扬州伊斯兰文化活动颇为活跃。乾隆年间,扬州城内有6座清真寺。其一是南门街的仙鹤寺,其二在南门外街,其三在钞关河南,其四在卸甲桥,其五在马监巷,其六是东关城外河东的回回堂。扬州城内的穆斯林,可以就近到这些清真寺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卸甲桥清真寺是乾隆年间建造的,其他旧有的清真寺,也都做过整修,有些地方至今留有当时的石额和碑刻。

同时,高邮、仪征、江都、宝应等地,都有当时建造的清真寺或寺院遗迹。这些地方都有众多穆斯林聚居,他们大多数都还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其中以高邮菱塘最为典型。民国二三十年代,全国曾开展过伊斯兰教普查工作,那时扬州伊斯兰教教民有五六百户,约三四千人;礼拜寺6座,城内城外各3座,另有女寺1座。

新中国建立前,今扬州所属各县范围内有清真寺11座:瓜洲镇北涵洞口、仙女庙镇宁波会馆、仙女庙七闸河、邵伯镇、高邮城内后街、高邮菱塘、仪征城内大街、仪征城外大街、仪征十二圩尾帮、宝应城南门外河堤和樊川镇。

(扬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扬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扬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