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空前团结。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和保护,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成立一个团结全国穆斯林的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我国伊斯兰教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研究和阐释伊斯兰教教义,满足穆斯林宗教需求,引导他们确立正信;广泛联系伊斯兰国家宗教组织和人士,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1953年5月9日至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会议在北京举行。 1952年7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我国伊斯兰教界知名人士包尔汉·沙希迪、刘格平、赛福鼎·艾则孜、杨静仁、达浦生、马坚、庞士谦、马玉槐等在北京召开会议,筹备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经过近1年的筹备,1953年5月9日至11日,中国伊斯兰教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团结统一的全国性伊斯兰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宣告成立。从此,党和政府与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新中国的伊斯兰教事业步入了崭新的时期。 我国伊斯兰教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关爱。1956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出席中国伊斯兰教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1957年12月2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首届毕业生和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生。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恢复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宗教工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与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深入交流,亲切关怀宗教界人士。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宁夏银川新城清真寺和新疆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看望慰问伊斯兰教界人士,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我国的各民族和宗教是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满含深情的话语,指引着我国伊斯兰教界奋进在新征程上。 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开展的主要工作 自成立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团结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2019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倡议在我国伊斯兰教界开展以“助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学习教育活动,举办“中国穆斯林爱国思想和实践研讨会”。每年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平祈祷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倡导和平。始终与祖国风雨同舟,动员广大穆斯林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积石山地震和西藏日喀则地震等灾区捐款捐物。动员我国伊斯兰教界先后向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提供扶贫资金;持续组织开展“善行斋月·爱心行动”,慰问困难教职人员和群众,弘扬伊斯兰教慈善理念,传递温暖和爱心。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带头捐款捐物,各地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积极响应,捐赠抗击疫情的善款善物价值达1.2亿余元。各地涌现了许多穆斯林支援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谱写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动篇章。 (二)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 宣讲卧尔兹,是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传统的讲经宣教方式,以引导穆斯林群众守正信、行正路,这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自成立开始发挥思想引领的重要方式。 1996年3月7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办全国首届卧尔兹演讲比赛。 1996年3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办首届全国卧尔兹演讲比赛,推广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卧尔兹,以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以团结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教育人,促进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至今已举办了16届,从第11届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该活动鲜明的主题。 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2001年,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成立,由一批爱国爱教、有学识、有影响力的伊斯兰教界代表人士组成。他们以编写新卧尔兹创新推动解经工作,在全国推广的讲经范本《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就是开展解经工作的重要成果,目前已出版八辑。 《新编卧尔兹演讲集》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以伊斯兰教固有的爱国、和平、中道、宽容为主线,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引导广大穆斯林正信正行、抵制偏激、远离极端。 组织召开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研讨会,并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伊斯兰教组织联合召开伊斯兰教中道思想国际研讨会,大力弘扬中道思想,共同应对极端主义挑战。积极加强经学思想建设,经典诠释取得实质性进展。《古兰经节选简注》(中文版)于202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三)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2018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制定《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年)》(以下简称《纲要》),分析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具体工作任务。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有条不紊地推进和落实《纲要》,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加强,经学思想建设不断深化,解经成果不断丰富,教务制度不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2018年5月18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东四清真寺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向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发出倡议,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和向北京清真寺赠书的活动。 同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东四清真寺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倡议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各地伊斯兰教界的广泛响应,转化为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2023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公布实施《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持续做好深入推进宗教经典诠释、伊儒会通成果转化、经学院校统编教材建设、经堂教育统编教材规范、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等重点任务。 1957年7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办《中国穆斯林》杂志汉文版和维吾尔文版。2006年10月和2014年6月,分别开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网站汉文版和维吾尔文版。2015年7月,“中国伊协在线”微信公众号汉文版和维吾尔文版上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搭建起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信众正信正行、促进伊斯兰教健康传承的重要平台。2024年12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官方网站汉文版再次改版升级。 与此同时,聚焦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先后召开“清真寺建筑风格研讨会”“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等,推出《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中国伊斯兰教简志》等重要工具书,以及《伊斯兰六书》《一寸丹心图报国——中国穆斯林爱国思想与实践论文集》《中国化语境中的伊儒会通研究》《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研究》等,为中国伊斯兰教界理解和实践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服务穆斯林群众有组织朝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穆斯林对履行朝觐功课充满期待。1955年4月,被誉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万隆会议召开。时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的达浦生阿訇担任宗教顾问并随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新中国首个朝觐团获得沙特政府同意,并于3个月后顺利成行。从此,我国开启了有组织朝觐的序幕。1990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首次开通北京直航吉达的朝觐包机,大大减轻了朝觐人员的旅途劳顿。 每年朝觐期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精心组织,派出包括教务指导、医疗防疫、后勤保障人员在内的工作团,为朝觐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障。2024年,我国朝觐工作团获得沙特朝觐与副朝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沙特朝觐与副朝部东方向导公司颁发的环境卫生保护奖。朝觐人员在国外因祖国强盛而广受礼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不断强化国家意识,传播和平理念、践行文明行为,朝觐之旅已成为爱国之旅、和平之旅、文明之旅。同时,为抵制非法朝觐,组织编写《拒绝非法朝觐,走有组织朝觐之路卧尔兹汇编》,引导穆斯林依法、有序朝觐。 (五)开展对外友好交往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积极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开展对外友好交往。1955年,达浦生阿訇任团长的朝觐团在沙特期间开展友好交往,受到沙特国王的亲切接见,朝觐活动结束后顺访了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传递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声音。同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邀请埃及宗教基金部部长巴库尔来华访问。巴库尔回国后发表《人民中国见闻》,向阿拉伯世界广泛宣传中国穆斯林享受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情况,有效消除了西方反华宣传产生的负面效应。 1956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包尔汉率领朝觐团前往沙特朝觐,并顺访埃及、约旦等国,会见了沙特国王、埃及总统和约旦国王等,开启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伊斯兰国家民间友好往来的新局面,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重新活跃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成为我国民间外交中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先后接待了来华访问的伊朗总统、巴勒斯坦总统、沙特国王、摩洛哥国王、印度尼西亚总统和土耳其总统等。 进入新时代,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继续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2017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北京牛街礼拜寺接待应邀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印度尼西亚总统。2023年2月和3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北京东四清真寺分别接待了应邀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伊朗和马来西亚首脑。通过交流交往、增进友谊,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新世纪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承办了“ 2010中国—印尼伊斯兰文化展演”“ 2012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 2014中国·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交流会暨中国伊斯兰文化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暨2024中国伊斯兰文化展演”,向各国民众介绍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优秀成果以及中外穆斯林友好交往历程,进一步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六)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爱国人才 1955年3月3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正式成立。 1955年,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伊斯兰教高等院校——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创立。这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开启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经学院校教育。改革开放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选派了新中国第一批10名留学生,前往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深造。之后又相继选派留学生赴巴基斯坦等国学习,同时还选派优秀的青年阿訇和教师赴埃及进修深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伊斯兰教人才。 2014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2023年3月,该教育委员会完成换届,以学位授予、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资格认定和统编教材推广使用为重点,努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新时代高层次伊斯兰教人才。2024年,开始首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目前,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已形成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教育体系和全国本科班、新疆本科班、阿訇本科学历班、阿訇培训班和研究生班并存的教学格局,培养的人才成为各地爱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队伍中的“领头雁”。完成对9所地方伊斯兰教经学院的评估工作,督促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当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把高层次“双通”人才培养作为促进我国伊斯兰教健康传承的基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双通”人才,为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夯实人才基础。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教 1993年,中国伊斯兰教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清真寺民主管理试行办法》,这是我国伊斯兰教界第一个自我管理的教务制度。为配合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及与其相配套的部门规章,《清真寺民主管理试行办法》修订为《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新制定《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聘任办法》《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行为守则》。 持续开展崇俭戒奢主题教育活动,自觉肩负起全面从严治教的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内生态。2022年9月,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监事会,全面加强内部民主监督,不断探索监事会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 自成立70余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迈上催人奋进的新征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将继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引领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本文系独家原创,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微言宗教”,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5年第6期 责任编辑:王乃媛 统编:李嶷 编发:董淋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