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文学典籍《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众多撒尔塔人从中亚撒马尔罕等地东迁,来到了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一带。“撒尔塔”是历史上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商人的总称。还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说法,曾有40个传教者来河州一带传教,其中14人定居东乡,其后裔分布在东乡县各地,与当地各族通婚繁衍至今。虽然东乡人的确切起源已是语焉不详,不过今天很多东乡人依然自称“撒尔塔人”,其中不少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也与中亚人相似。
东乡族拥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以吟诵、说唱民间文学的形式来缅怀先人和传承文化记忆。其中,最富盛名是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讲述了青年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了一片月亮,获得了一面月光宝镜,他在智者的指引下与美丽姑娘玛芝璐订下婚约,经历坎坷,在击入侵的退敌人后,又从财主恶少手中救出玛芝璐,最终两人成婚的故事。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学院的东乡族教授马自祥介绍说,“东乡族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其中包括散文叙事的各种传说、各种风物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我们觉得最具独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当推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米拉尕黑》即“月光宝盒”的故事,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依然在东乡族民众中广泛流传。马自祥教授介绍说,他从2005年开始做东乡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搜集《米拉尕黑》等民间文学资料。先后走访过很多村落,发现很多老人都表示听过这个叙事长诗,但几乎找不到能够吟唱《米拉尕黑》长诗的人了,青年一辈中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个长诗。几经周折,马自祥教授最终在锁南镇高门村找到了一位《米拉尕黑》叙事长诗的传承人马舍末阿訇,亲耳听到了这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吟诵版。
《米拉尕黑》全部用东乡语来吟诵,形式比较自由,中途还不断换韵。完整的《米拉尕黑》有六个章节,全部吟诵下来需要十几个小时,像马舍末阿訇这样能够通篇吟诵的人,在今天的东乡族人中已是屈指可数了。马自祥教授用自己田野调查的成果说明了,抢救《米拉尕黑》等东乡族民间文学的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启动了东乡民间文学代表作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