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天方性理》与《天方典礼》的内在关联
——兼论刘智思想的核心观念

【字体大小】 [] [] []2015-04-24 10:32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季芳桐

【摘 要】“心性”是刘智著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贯穿于《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之中,并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其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清真饮食的种种规定,其重点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也是“心性”的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心性”不仅使《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的内在精神融会贯通,也已成为刘智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

【关键词】心性;功修;清真;禁忌

Abstract: Nature and temperament is a significant idea in Liu Zhi’s books, which runs through T’ien-fang hsing-li and T’ien-fang D’ien-li, forming a consistent core idea. Liu Zhi pointed out: Allah created the universe and man, and man surpasses everything else by nature and temperament, thus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and temperament and the play of its functions are critical. Therefore the key point of Islam’s daily diet is to protect nature and temperament. Islam’s three times of worship is to give a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nature and temperament, humanitarian code five is also the social practice of nature and temperament, and eventually both return to Allah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nature and temperament. Once the central idea is grasped, it is natural to link up the immanent idea of the two books and seize the key to access to Liu Zhi’s theoretical system.

Key words: temperament;ibadat; Halal; taboo

刘智是中国伊斯兰教界最著名的思想家,其著作《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对中国穆斯林社会影响极大,被称为“以儒诠经”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明清之际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经典之作。然而这两部著作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似乎没有明确答案。学界普遍认为《天方性理》是论述伊斯兰教思想和教义的著作,《天方典礼》是阐述教法的著作。换言之,都是伊斯兰教方面的论著。此见解固然不错,但伊斯兰教的著作,毕竟范围太宽泛。其实,若是将刘智视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那么刘智在撰写著作时一定会有一种思想或观念贯彻其中,若是我们未发现这个思想或观念,说明研究尚不够充分,或者说,尚停留在局部探讨,而未进入整体的贯通。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笔者仔细研读了两部著作,发现彼此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想或观念。

刘智的《天方性理》是一部阐述伊斯兰教义的哲学著作,其探讨范围较广,从真主造化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类归于真主的整个过程(既降升、来复),而核心是人之心性。刘智说:

宇宙间千头万绪之理,至无尽也。然不过一真宰之自为升降来复而已矣。降于种,升于果,来于最下,复于最上。大世界之为降为升,即小世界之为来为复,而小世界之为来为复,妙于大世界之为降为升。(1)

宇宙间的道理千头万绪没有穷尽,实际上,不过是真宰的降升、来复而已。真主造化宇宙大世界(包括人类)为降、为升;小世界(人类)归于真主为来、为复。同时,人类之来复,妙于大世界之升降。

具体而论,其造化过程为:真宰→元气→阴阳→气、水、火、土(四行)→天地→木、金、活类→人。人的诞生是件大事情:从胚胎到生命的出现,期间孕育了人性与人心,养成了心性之功能等,而心、性是人贵于万物,灵于万物之根本。因此,在真主造化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产生,尤其心、性的功能育成最为重要。

关于人类复归真主(亦称小世界之来复)的过程,《天方性理》载:

后天之来,来于一点。由点而有身形,由身形而有坚定、生长、知觉、灵悟,递进而至于首显之继性止焉。此小世界之自来而为复也,复至于真宰本然之地,……。(2)

后天之来,来于最初一点(元气),由点而有身体→坚定性→生长性→知觉性→灵活性→最后到达“继性”。这就是人类复归于真主本然之过程。同时,刘智又认为,人类的复归(“来复”)妙于真主之造化(“降升”)。这是什么道理?按照《天方性理》理解,在宇宙自然万物中,至灵者是人类,人类最有价值的是能够认主、归真。故而相对于大世界的造化,人类的回归,更有意义或价值。故而,中国的伊斯兰教,过去也称 “回教”,即回归于真主之宗教。

综上可见,《天方性理》一个重要特色:阐述真主造化世界、人类,以及人类归于真主之过程及道理,无论是造化还是复归,其重点都在人之心性。因为,只有育成心性,人类才能高于其他物类;只有发挥心性之功能,才能完成“来复”,即达到与主合一之境地。由于人的心性是“降升来复”的重点,故而心性,自然也成了《天方性理》中的核心观念之一。(3)

刘智在著作中有时将“心性”联用,有时分开使用(“心”、“性”或“人心”、“人性”),主要指人的本心、本性。尽管本心、本性离不开(生理性质的)方寸之心或气质之性,可是主要特色在于本性、本心。所谓“本性”,刘智说:

本性者,本乎先天之所分与,而无美不备者也。其性与后天气性,活性、长性、坚定之性相浑为一。但其显也,有先后之分,后天四品以次而先显,此一品显于其最后。本性与继性,与真宰之本然有次第,而无彼此。由真宰之本然,而有继性,由继性之分与,而有本性,是其所为次第也。而其实,本性之知能,不异于继性之知能,不异于真宰本然之知能,所谓有次第,而无彼此也。本性之内,万理具足,万事不遗,万物皆备。(4)

本性源于先天,具有完全的美德,它与生理之性(即气性、活性、长性、坚定性等),相浑为一,但显现却有先后之别,从人的生长过程看,生理之性是最先显现,而本性是最后显现。从本性来源方面看,由真宰之本然,而有继性(5),由继性之分给,而有本性。实际上,本性所具有的知能(智慧、能力)不异于“继性”之知能,自然也不异于本然之知能。所以说,本性内万理具足,万事不遗,万物具备。

当然,本性也不能离开气质之性(既气性),但是气性应该为本性所用,而不可反之。刘智说:“先贤叶子德曰:‘气性者,顺承本性之用,而以为用者也。’气性之所能为者,皆本性之所欲为者也。本性所有之知能,尽付之于气性而发现之也。”(6)

关于本心。“本心”,刘智也称“妙体心”。他认为,“妙体心”虽然源于先天,也具有智慧、道德等特点,然需要后天之“方寸之心”为寄,需要通过方寸之心才能发挥作用。“心之妙体,空寂无外,而身内所有之心,心之位也,性之所寓也。心之妙体,为性之先天,心之方寸,为性之寄属,方寸其后天也。先天之心,为性所分析之源;方寸之位,为性所显露之助。”(7)可见,本心与本性是相同:都是先天的,道德的、智慧的。或者说,都具有智慧、道德之内涵。故而,这两者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天方典礼》阐述伊斯兰教法,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天道五功、人道五典,清真饮食、宗教节日以及婚丧习俗等,然其核心或重点仍是人之心性。以卷一《原教》篇为例:

其为教也,以识主为宗旨。(8)

主宰者,万化所自出,而吾心性之本原也。由主宰之显著,而有我之本性,由本性之赋畀於心,而我得以为万物之灵,此先天之事也。今日由尽心而得以知性,由知性而即以认识主宰,此後天之事也。认得主宰是造化天地万物者,是我之心性所从以出者,则根脚正定不为歧妄所动摇矣。(9)

伊斯兰教以识主为宗旨。主宰是万化所从出,是我心性之本原。主宰之造化而有人之本性,本性赋予于心,得之为万物之灵,这一切都是先天之事;穆斯林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得以识主,这一切都是后天之事。认识主宰既是天地万物造化者,又是心性之创造者,则脚跟正定,而不为分歧、妄论动摇。可见,真宰、心性之重要。《原教》又曰:

以敬事为功夫。

敬,无一念不专凛於主也;事,无一动不遵主而行也。专凛於主,心之功夫也;遵主而行,身之功夫也。然敬者事之本,事者敬之用,心敬而後事成。其事不敬,虽事犹不事也。故敬以事君则忠,敬以事亲则孝,敬於视听言动之间,则循规蹈矩。自不至无所持循,而失於非礼矣。此中功夫,至精至微,至严至密,尽人合天者以此,希圣希贤者亦以此。故凡从事圣教,而奉主宰者,先乎敬而已矣。敬则无往不善。(10)

刘智以为穆斯林应以“敬事”为功修。所谓“敬”就是无一念不专心于真主;所谓“事”就是无一行动不遵主而行。专心于真主是心之功夫,遵主而行是身之功夫。然而,“敬”是一切事情的根本,“事”只是敬之用,故心敬而事成。做事不敬,做犹未做。所以,事君于敬则忠,事亲于敬则孝,敬于视听言动则循规蹈矩。如此一来,就不至于无所持循,而失之于非礼也。这样的功夫至精至微,至严至密,尽人心而合天道如此,希贤希圣亦复如此。凡是穆斯林,必须先有恭敬心,敬则无不善。可见,无论信仰还是功修,都是以恭敬为根本,都须从心性上努力。

在《原教》中,刘智还阐述了“三乘”功修路径及次第。按照刘智的观点,若欲发挥心性之功能,功修是必须。换言之,只有坚持宗教功修,才能发挥心性之功能,才能达到人主合一之境地,才能获得终极的价值或意义。关于功修之路径,刘智认为:人是由身(11)、心、性三者构成,故宗教功修也应从这三方面进行,即按照“三乘”功修进行。所谓“三乘”是指,正身之“礼乘”、清心之“道乘”、显(尽)性之“真乘”(12)。刘智认为,这“三乘”是次第进行的三个阶段,只有按照“三乘”之路径去功修,才能正身→清心→显性→归真,才能达到与主合一之境地。因为,“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见性;性不见,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见,已私之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砺也。”(13)显然,修养之次第也是具有针对性的,针对于人之身、心、性。

《原教》还总体阐述了五功、五典之要义:

敬服五功,天道尽矣。

五功者,念真、礼真、斋戒、捐课、朝觐天阙也。时念真宰,静存动察,心不妄驰也。日礼五时,谨之又谨,涤之又涤也。岁斋一月,以制嗜欲之私。岁捐课财,以普利物之仁。终身一觐天阙,以实志诚向往之念。五功修完,而天道尽矣。

敦崇五典,人道尽矣。

五典,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之教也。天方又谓五成,盖君臣成其国,父子成其家,夫妇成其室。昆弟成其事,朋友成其德者也,皆有当然不易之礼。五典修完,而人道尽矣。(14)

所谓“五功”是指:念(真主)、礼(真主)、斋戒、捐课、朝觐。念,时时念真主,在视听、言动、起居、食息之时,心不妄驰,一心在主。礼,每日五次礼拜,礼拜时需要谨之又谨,需要涤除或泯灭身心之私念。斋,每年斋戒一月,以根治嗜欲。课,穆斯林应取出年收益的四十分之一,广施仁义。朝觐,一生一次去麦加朝觐,以实现自己之念向。五功修毕,对于普通穆斯林而言,其宗教的基本功课大致完成(15)。

所谓“五典”是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之礼也。这五典在阿拉伯世界又称为“五成”。所谓“五成”是指,君臣组成国家,父子形成家庭,夫妇组成家室,昆弟成就事业,朋友成就道德。这些都是当然不易之礼(理)。五典修好,人道功课基本完成。

有关“五功”、“五典”之阐述,从字词方面看似乎未涉及心性,实质则一直围绕着心性。诸如:五功中的“念”,强调口念、心念,要求心不妄弛;“礼”则要求在拜、跪、起、止间,心存恭敬,一丝不苟,泯灭私念;“斋”,要求一月内白天绝食绝色,以根治内心之嗜欲(16)。可见,天道之“五功”皆离不开心性之修持。至于人道之功修,诸如忠孝信义等,也无一不如此。因为,忠君孝亲等都不是表面的事情,都需要内心之真诚。近现代大阿訇达浦生认为,伊斯兰教是“天人合德”、“表里同归”的宗教(17)。所谓“天人合德”是指穆斯林应信道并行善,或敬主爱人;所谓“表里同归”,是指身心同归于真主。换言之,穆斯林,外在的身体行为和内在心性需要统一、一致。可见,穆斯林的宗教功修与道德功修,根本离不开人之心性。

关于聚礼。《天方典礼》有一节阐述较为重要:

毕史尔曰:“不徒身聚,而欲心聚,心聚而性聚矣,是谓聚礼以聚心为要也。”

毕史尔,先贤名。谓聚礼不仅聚身,而务求聚心,心聚而一灵湛寂,与真宰合矣,然後可以谓之聚。《道行经》曰:“聚身而不能聚心,非聚也。聚心而不能合性於真宰,非聚也。合性於真宰而复有时间断,非聚也。一聚而千古之事业完焉!是故能聚於一时,即能聚於时时;能聚於一事,即能聚於事事,是故能聚於瞻礼对越之间,即能聚於一切动定云为之际。聚礼者,甚不可不知其要也。”

此节大意:毕史尔说,聚礼不仅在于身聚,而务求心聚,心聚而性聚也。所以,聚礼以聚心为根本。刘智诠释道:毕史尔,先贤的名字。他认为聚礼不仅聚身,而务求聚心,心聚而心灵静寂,便能够与真宰合一,然后可称之为聚。《道行经》说:聚身而不聚心,不可为聚;聚心不能合性于真宰,亦不可为聚。合性于真宰而间断也不为聚,一聚而超越于时间(即所谓完成千古之事业也)。所以,能够聚于一时,即能够聚于时时;能够聚于一事,既能够聚于事事。能够聚于跪、拜、起、止之间,即能够聚于一切动定之际。穆斯林聚礼,不可不知上述要旨。一句话,聚礼不仅在于人聚在一起,更在于心聚于一处。

清真饮食也是《天方典礼》的重要内容,在《饮食》的开篇,刘智首先总体阐述了清真饮食之要义。认为,清真饮食不仅仅养身,更重要是养性。他说:

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恶性。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饮食所关於人之心性者,大矣。物性有善者,有不善者,则有可食者,不可食者。兹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言可食,下篇言不可。分述详明,学者审之。勿谓一饮一啄之细,非成己成物之基也。圣人曰:“一口不洁,废四十日功。”可勿警欤!

饮食惟良,必慎必择。良以作资,乃益性德。

人之所赖以生者,饮食也。饮食性良,则能养益人之心性。苟无辨择,误食不良,反有大累,何能养益乎?惟智者慎择,可也。(18)

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饮食之性,益人之性。食物者性善,则益人之性善;食物者性恶,则滋生恶性;食物污浊不洁,则孳生人不洁之性。可见,饮食对于心性之影响,非常大。食物或有善或有不善,有的可以食用,有的不可食用。兹将本章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为可食用的,下篇为不可食用的),分别叙述,望学者审视之。勿说饮食是细微小事,非关系成己成物之本。穆圣说:“一口不洁,将废四十天功修”。不可不警惕啊!

饮用食物须谨慎,须选择。以性良之物为饮食,将有益于德性。人所以赖于生存的是饮食。饮食性良,则有益于心性,若不加辨析而误食不良之物,将产生很大忧患,何以养身?何以益性?惟有智者,谨慎选择。

过去,在谈论清真饮食时,人们多从健康角度思考,以为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除了宗教因素之外,健康因素(即有益或有害身体)是考虑之重点。其实,饮食禁忌更从保养心性来思考。所谓“彼之性善,则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恶性。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清真饮食之种种规定,应考虑三个要素:其一,宗教,比如阿訇宰杀家禽等须念清真言;其二、健康,比如食牛羊肉等;其三、保养心性(详见下文)。

关于饮食保养心性问题。《天方典礼》载:

唯毒戕生,唯恶贼性,贼性唯大。

戕、贼,皆害也。世人知草木之毒能害生,而未知禽兽之恶能害性也。世人知害生者可畏,而未知害性者更可畏也。盖恶者或助狂长欲,或惑志迷心,不择而食之,则性为所赋,昏迷惑乱.是非莫辨,邪正不分,言动不节,功行不谨,贪生忘死,无所不至。以之治身而身祸,以治人而人祸,贼性之害,不亦大哉?(19)

这段主要诠释,有毒之植物戕害生命,不良之鸟兽危害心性。戕与贼皆有害于生命。世人只知草木之毒危害生命,未知禽兽之性恶危害心性;世人皆知危害生命可畏,而不知危害心性更可畏。禽兽之恶所以可畏,在于助长生理欲望,迷惑心志。若不择地食用,不仅心性为之束缚,而且昏迷惑乱,是非不辨,邪正不分,言语动作没有节制,功修不恭谨,贪生忘死,无所不止。以其调理身体则祸害生命,以此待人则祸害他人。对心之危害,难道还不够大吗?《天方典礼》认为,习俗对于人的影响并不大,而饮食对于人的影响则甚大。故而有“性善之物食之,能助人志奋,以勇於行道。不善之物食之,则耗蚀性良,以至事理乖张。”之说法。或许有人不解:人之不善是气质所为,与饮食何关?其实,关系极为密切。刘智认为:“食饮者,气欲之资也。资者不善,则所资者因之矣”。换言之,饮食是气质之资源,气质不善,多在于饮食不善也。

《天方典礼》还认为:不良禽兽对于人性之危害,大于有毒植物对于生命之危害。因为:生死在于命运,人人皆不可避免。植物之毒虽然能够危害生命,可是命不当绝,则不会遇见危害,而不巧为其所害,则命该如此也。至于人性一旦为不良饮食所害,不流于异端,即堕落为禽兽。其危害对于普通人而言,仅仅危及个体生命;对精英阶层而言,则将危害整个社会。这样的危害,较之植物之害,岂不更甚!

正是依据这样的原理,伊斯兰教法有种种饮食禁忌,诸如勿饮酒,勿食自死之物等。

关于饮酒。《天方典礼》载:

勿饮酒。

圣人曰:“酒致乱之钥,速祸之媒也”。又曰:“酒为众恶之母,初虽少饮,终则沉酣无度,坏事多矣,断勿饮之。”(20)

酒乱。

自古以酒亡国丧身者,不可胜举。盖酒能易人之志,浊人之神,能使智者惑,节者淫,信者迁,驯者暴。饮食中逾闲败德者莫甚於酒。故君臣以酒失其义;父子以酒失其亲,夫妇以酒失其敬,长幼以酒失其序,朋友以酒失其信。酒之为乱大矣,故圣人不欲人因口腹而乱大事,是以痛切禁之也。(21)

勿饮酒。圣人说,酒为致乱之钥匙,祸害之催化剂。又说:酒为众恶之母,开始虽能少饮,最终必沉湎无度,坏事多也,断不可饮酒。

关于酒乱。自古饮酒丧失国家、丧害身体事例,不可胜举。酒使人易志,浑浊精神,令智者迷惑,节制者无度,信义者无信,驯良者暴烈。饮食中酒最能败坏德行:君臣因其失道义,父子因其失亲情,夫妇因之失恭敬,长幼因之失次序,朋友因之失信义。可见,酒为祸乱之大也。圣人不愿众人因酒误大事,而痛切禁酒。

关于勿食自死之肉。《天方典礼》曰:

勿食自死肉。

自死之肉不食,有二义:一凡物自死,必有毒。一凡有生之物,有本然之性,有气质之性。本然之 性,乃生之之性,即其良能良德,为益於人者也。气质之性,乃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累於人心者也。《经》曰:“血气者嗜欲之母。”凡生物必宰而後食者去其血气耳。血气去, 嗜欲之性销,而本然之性纯矣,物自死去,血气未去,嗜欲之性仍存,终为人心之累,故断勿食。(22)

不食自死肉,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凡自死的动物必然有毒。其二,凡有生命的禽兽,都有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本然之性,乃生生之性,其良能良德,有益于人。气质之性,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害于人心。经书说:“血气是欲望之母”。凡是生物必须宰杀后食,去其血气,血气去,则嗜欲之性消,这样的食物可以食用。凡是自死之物,皆血气未去,嗜欲之性仍在,终为人心之患,断不可食用。可见,在保养身体与保养心性之间,保养心性更为重要。尽管身体对于心性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极端地说,心性更为根本,故而成为保养之重点。

至于,气质之性与本然良德之性的关系,刘智补充道:

嗜欲之性,本禽畜之性;良德之性,本圣贤之性,而人具有之。减得一分嗜欲,即增得一分良德,其日近於圣贤之机也。增得一分嗜欲乃减去一分良德,其日近於禽畜之渐也。一增一减之间,正入圣入禽之关,其危矣哉,学者不於此慎重焉,而日贪饕於口腹,亦甚惑已。(23)

嗜欲乃是禽兽之性,良德则是圣贤之性,人人皆有此两类性。减去一分嗜欲,就是增加一分良德,而日益接近于圣贤也;增加一分嗜欲,就减去一分良德,而日益接近于禽兽也。一增一减之间,正是进入圣贤与进入禽兽之分界线。学者不谨慎于此,贪图口腹之欲,甚是糊涂。

显然,上述禁忌多是从保护本性出发的:或防止(血性之物)气质之性妨碍人之本然之性,或防止酒精饮料妨碍心性之清净智慧。当然也应该清楚,任何禁忌都不可穷竭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饮食的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比如食品添加剂等)。这些物类或新产品能否符合清真?确实都需要广大穆斯林发挥智慧来分析、判断,也确实给大家的判断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一旦把握了这一基本原理,便可进行分析、判断或类推,其结论自然符合伊斯兰教的教法的根本精神。如此可见,《天方典礼》中的核心观念也是:心性。

综上可知,在《天方性理》与《天方典礼》中,心性是贯穿于这样两部著作中,成为一以贯之的重要观念。无论《天方性理》中关于人降升、来复,还是《天方典礼》中,天道五功、人道五典,以及饮食禁忌,其重点都是人之心性。换言之,真主造化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心性的育成最为重要,清真饮食中或可食或不可食的种种规定,重点都是为了保养心性;通行的“三乘”功修,都是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都是人心性之实践。总之,一切为了保养心性,为了心性功能之发挥,进而为了(心性)复归于真主。

实际上,刘智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包括许多范畴或理论:“真一”、“数一”、“体一”、“阴阳”、“四象”、“九天”、“灵活性”、“坚定性”、“气性”、“心性”、“继性”、“三乘”、“五功”、“五典”、“忠孝”、“升降来复”、“一息终古”等等,然心性则一直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与“真一”相对应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刘智的理论体系是运动而非静止(而王岱舆《正教真诠》体系中的各个范畴基本是静止的),运动自然会有一种力量,在人类之先,“真一”是主导力量;人类出现以后,心性是主导力量。运动是有方向或目标的,这里的方向或目标,是向上,向真一(真主)那里复归。此外,一旦以心性作为核心或力量的主导,则整个理论中的主体取向,或主体能动性就能够充分显现出来。如此一来,刘智的思想理论,更适合广大穆斯林的需要,也更合乎伊斯兰教精神。再者,刘智是中国的伊斯兰教思想家,其心性观念,与宋明理学家的“心性”范畴极其相似,彼此可以交流、互补的地方甚多,故而就成为回儒沟通的一条重要纽带。刘智与儒家的交流正是基于这样基础,所以不仅构建了中国的伊斯兰教理论体系,而且还为中国的主流学术界所认可。《天方性理》为《四库全书续编》所收录,《天方典礼》进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证明。

可见,心性观念的形成与阐述,不仅对于刘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的伊斯兰教思想理论的成熟、完善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文是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之际回儒对话以及现代意义研究”(10YJA730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清]刘智:《天方性理·图传卷四·升降来复》,清《续修四库全书》,后文只注篇名。

(2)《天方性理·图传卷四·升降来复》。

(3)在刘智著作中除了“心性”这个观念之外,“真一”,也是一个核心观念或范畴。“真一”造化世界包括人类,而人类依托“心性”最终也要复归于“真一”。

(4)《天方性理·图传卷三·本性显著》。

(5)刘智认为,继性是“真宰(真主)首显之元性也。古今人物之性命,莫不从此而印析之,所谓千古群命之一总命也。真宰之起化也,从此境起。万化之归真也,从此境归”。

(6)《天方性理·图传卷三·气性显著》。

(7)《天方性理·图传卷四·心性会和》。

(8)《天方典礼》之黑体字为正文,下面普通字体为注、解。注解有解、大注、小注等。

(9)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一·原教》,后文只注篇名。

(10)《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一·原教》。

(11)身,亦可谓气性、气质、血气、形色、形体等。

(12)通俗说,“正身”在于“五功”,而“清心”、“显性”主要在于“苏菲”。有人以为功修尽在五功,除此之外,无功修,这是一种误解。换言之,按照刘智理论“五功”、“苏菲”皆重要,不可偏废。

(13)《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一·原教》。

(14)《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一·原教》。

(15)按照三乘功修理论,五功只是进入“礼乘”,之后尚有“教乘”、“真乘”,即苏菲之修持。

(16)《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七·斋戒》载:“一切不善,嗜慾为之先,气血为之乘。守斋,则嗜欲遏,气血羸,非为妄作,无所从起矣。德性所以养心,而能润及其身;饮食所以养身,而能累及其心。斋止饮食,正抑气质以强其心也。心强则明,明则私欲化而真性见矣。此斋所以为去邪迸妄、防真卫善之良法也”。

(17)达浦生:《伊斯兰六书》,第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8)《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六·饮食上》。

(19)《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七·饮食下》。

(20)《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七·饮食下》。

(21)《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七·饮食下》。

(22)《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七·饮食下》。

(23)《天方典礼择要解·卷十七·饮食下》。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