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研究 > 研究动态 > 热点研究 >

丹东回族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贡献及启示

【字体大小】 [] [] []2020-09-28 09:29 作者: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博物馆)馆员 陈琳

安东(丹东)作为东北大后方支援前线的前沿阵地,200多万志愿军大军和几百万吨军需物资都是经过这在源源不断运送到朝鲜前线,做出特殊的历史性贡献,被誉为“英雄城市”,1956年“安东”改名为“丹东”。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安东市回族同胞与安东人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丹东回族同胞的历史贡献只是中华各民族同胞的一个缩影,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安东市回族同胞投身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获得的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当下的启示: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回族同胞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全国各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木。

一、丹东回族在抗美援朝期间的历史风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也是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同仇敌忾的历史壮举。安东回族同胞与安东市人民一道积极响应党和政府跨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展现出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历史风貌。

1.战争伟力的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城乡到处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去担任战地运输和勤务工作,这其中就有满族和回民的火车司机因运输物资成为了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年仅22岁回族青年杨鸿亮还是安东铁路分局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就在志愿军刚入朝不久,铁路分局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入朝执行运输任务。他和他的同事们连夜出发开赴朝鲜,成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火车司机。入朝后,铁道兵担负着清水至定州间的运输任务,把军用物资运上去,把伤员接回来。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成立,并组成了铁路机车大队。第一批机车队开进朝鲜后,他就返回国内,在沈阳至丹东之间执行支援抗美援朝的运输任务。由于在执行各项任务过程中表现突出,杨鸿亮被评新民主主义模范团员和先进工作者。

1952年,因前方战事急需,沈阳运输司令部决定成立一支小分队,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所辖朝鲜高原铁路分局执行运输任务,由马云龙(满族)同志任队长,杨鸿亮任指导员,这是杨第二次受命入朝参战。这一次,他换上军装,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小分队的战士们从丹东出发,沿途多次突破敌机空袭封锁,用五天时间平安到达高原铁路分局浮米山车站。第二天,同志们就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运输工作中,杨被安排在分局调度室工作,负责高原铁路分局的机车调度,并随时受命执行随车添乘、指导护送任务。

当时,朝鲜北半部铁路线有三条干线的口岸站与我国东北铁路口岸站相邻(上河口—清水)或相接(丹东—新义州、集安—满浦;图们—南阳)是援朝物资运输的主要交通线。高原铁路分局位于朝鲜半岛东海岸,所辖朝鲜东部沿海铁路站段,是连接后方与前方的生命线,该铁路运输线所辖新高山车站是最接近前方的铁路终点站,通过这段铁路将军用物资送到新高山车站,再用汽车送上前线。由于其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段铁路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美军对这段铁路严加封锁,对铁路、桥梁、车站和列车等进行不间断地狂轰烂炸。高原铁路分局政委贺立同志要求大家:再艰苦的条件,再大的危险,只要我们人在,就必须保证运输线畅通,不开车灯、不拉汽笛,坚决保证隐蔽前进。这段路线有山路也有港口,地形复杂,所有桥梁都被敌军炸断,只能使用临时性的浮桥。这对夜间运输中确保列车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度室必须周密安排,保证及时、妥善处理好突发情况。我们的火车就这样每天“神秘”地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把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像杨鸿亮这样的铁道卫士夜以继日地抢运、抢修、抢救,用生命和鲜血保证铁路运输畅通,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2.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大批回族的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他们和所有中华民族的英雄一起征战沙场、顽强抗敌,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甚至不惜付出生命。至今有史记载的回民志愿军烈士有两位:金超杰、戴竞。

金超杰 原名金焕武,1924年生人,原籍凤城。自幼在凤城、安东念书,1946年参军入伍,所在部队是四野第53团,先后任文化干部、首长警卫、排长。他擅长书法、表演。曾先后两次随军南下。两次入朝,过家门而不归,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安东市政府和凤城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8月23日在凤城二中操场上为金超杰和其凤城另一位战友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

戴竞(原名戴毓华),女,1934年9月,生于凤城镇原南大街(福源永院内)。1950年10月14日参军,时任志愿军二十军文艺团(女高音)演员。1952年1月在朝鲜战场上因美机扫射中弹牺牲,年仅17岁。

参军前,戴竞系凤城一中(老一中)学生,共青团员,学校文艺宣传队骨干,能歌善舞,曾先后参加过土改宣传队,当时和她一同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有4人,赴朝前,志愿军领导将其家长请到丹东,征求家长意见,其他(她)三名被家长领回,唯有戴竞坚决赴朝,其父戴成芳(后任凤城县政协副主席)理解并同意女儿意见,于是戴竞光荣入伍。戴竞牺牲后,其父戴成芳曾受政府委托,代表祖国亲人、代表中央第七慰问团并组织一行50多人,带丹东评剧团,在辽南一带慰问志愿军休整将士,戴成芳的两个日记本都记满了受慰问的志愿军签字或留言,还有与志愿军士官兵合影照片,这些见证无不体现出民族大义书写的革命史。

3.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

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是对回族的文化认同,也是最深层的认同。

志愿军过江入朝前驻扎在安东(丹东),其中不泛有回族战士,对回族风俗习惯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吃饮方面。为此,安东市政府将此事落实到市清真寺,清真寺责成寺内的一名会计专门负责此事,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穆斯林商家每天供应牛羊肉。当时供应商家分别设在六道口和柴草市街,两个商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最大限度地满足供给,充分体现出了民族大团结和军民鱼水情!

一些回族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后回国救治,有的因医治无效而壮烈牺牲,安东清真寺按照民族宗教习俗将志愿军烈士遗体抬到清真寺,先洗礼、再诵经,最后抬到回民茔地埋葬。

2016年7月,河南安阳一位烈士亲属带着安东清真寺在安葬这位烈士时出据的证明来到丹东,寻找一位叫胡志明的回族志愿军烈士的下落,经查这位回族志愿军烈士安葬在丹东回民茔地。证明上写道:“胡志明,志愿军烈士。此人在安东清真西寺按照民族宗教习俗发送,特此证明。”

回族同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有如划破夜空的闪亮星辰,照耀着祖国的星空,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思想内核,体现出各民族同胞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丹东回族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贡献

正是由于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回族居住区——杨家帮大院的历史贡献。

位于丹东市元宝区于家沟的杨家帮大院最初是开车马店的,一些从山东、河北来的闯关东回族同胞来丹都在此处落脚。院子依山而建,三层院落,住有十余户人家,三十五六口人。1950年10月,杨家帮大院住了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大院的居民不但把自家闲置的房子腾出来,还省出自家的口粮招待志愿军们。平日里给志愿军缝补衣裳、浆洗被褥等,相处时间长了有的战士还认大院的老人当干亲,他们用这里的地址往家里写信。志愿军们住在杨家帮大院期间都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空闲时还教孩子们写字,唱的是“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吹的是小铜号……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送别志愿军时,大伙把志愿军的被褥浆洗得干干净净,各家各户蒸馒头、煮鸡蛋、做棉鞋……依依不舍地送战士们出征。当年志愿军过江时物资困难、弹药紧缺,每名战士只配6发子弹,为了麻痹敌人,大院的人想出了好办法,他们将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撕下来卷成卷塞在子弹袋里,子弹袋一下子就鼓起来了,看上去像满满一整袋子的子弹,志愿军们无不拍手称好。

大院里的回族同胞回登贵,家里养了六匹马用来拉活,那天他干完活回家,照例到马棚里看看,却发现少了一匹马,就进屋问道:“怎么少了一匹马?”家人们见状怯生生地告诉他:“马卖了。”当时的回登贵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火了,那可是他最心爱的马,品种也是六匹马中最好的,于是吼道:“卖了?!卖给谁了?!这马给多少钱也不能卖!”说完抓起钱袋就要出去找马,家人赶紧拦下他说:“咱家那马个个都是好马,志愿军看见咱家的马也说是好马,说要是放在前线还能派上用场,尽管我们也不舍得,可是为了支援前线,为了保家卫国,不舍得也卖了。”回登贵听后不言语了,沉默了好半天才说:“既然是抗美援朝支援前线,那就给志愿军吧。”

志愿军回国那些日子,大院的人天天在安东火车站翘首以盼,想在人群中找到熟悉的面孔,一连几天都没有见到亲人的身影。后来被告之住在杨家帮大院里的这一个连的战士全都壮烈牺牲了……院里的老人无不流泪,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她们嘱托自己的子女们每年都要按照民间习俗祭奠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日后志愿军的家属们若是来了一定要好好地接待他们,把他们对祖国的贡献都如实地向家属们表述出来。尽管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一个都没有回来,但是志愿军家属们在战争结束后还是陆陆续续地来到杨家帮大院,表达他们的感激与缅怀!

2.回族企业的历史贡献。

“华香春”是丹东的一个老牌子食品厂,始创于1905年,清末民初,河北籍回族人马成德闯关东时,将当地老字号“华香春”糕点带到了安东(今丹东)。在最繁华的商业区新安街一角,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建起了商号。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因前线粮食供应十分短缺,安东华香春食品厂加班加点,抓紧生产,制作炒面,支援前线。

3.活跃在凤城火车站的回民担架队。

抗美援朝期间,凤城羊圈子胡同组织了一支由韩同发(回族)带领的38人回族担架队投身到支前运动的大潮中,往返于火车站与医院、民宅之间运送从前线回国救治的志愿伤病员,这些人都是从几百个民工中抽出来的,他们以军车为令,不分昼夜,随时待命,不仅要躲避飞机扫射,还要防止特务搞破坏,以“志愿军生命为先”的原则,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个人生命危险每天到火车站,将从朝鲜战争上送回国救治的志愿军伤员抬送到“二四”军医院(原二一九医院)。当医院伤员住满后,又分别向崔家大院、姚家大院和秦家大院运送伤员。在1950年至1951年期间,具体运送了多少伤员已无考证。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17岁,这些人都已成为历史上的无名英雄。

1950年,凤城县里修公路,每人每天最高挣到8分4,到担架队抬担架送伤员是义务的,不挣工分,伙食也是各吃各的,但是能被抽选到担架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从凤城到张家堡火车站,随时接到命令,随时执行任务,经常五更半夜接到通知去抬伤员,说到哪里就到哪里。刚开始有担架,后来担架坏了就把自家大门上的门板拆下来当担架,再后来木板也能当担架。伤员不分年龄大小,在那个饥肠辘辘年代,好多担架队成员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伤员们。

在抗美援朝期间,安东回族同胞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彰显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大义。

三、思索回族抗美援朝的历史启示

硝烟虽然褪去,历史不能忘却。丹东回族同胞在抗美援朝时期所做的历史贡献仅仅是全国各少数民族贡献的一个缩影,所展出的历史风貌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从回族同胞投身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鼓舞与热血,更多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当下的启示。

第一,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战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回族同胞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各族内部存在不团结现象,一些地方各族之间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很深的民族隔阂。当侵略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回族同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逐步懂了加强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在事关民族生存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异常清醒和理性,只有同舟共济、共御外敌,祛芥蒂、消隔阂,才能拧成一股绳,握紧铁拳,共同打败侵略者。相互尊重、极大认同,保证回族与边境汉族群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也极大地调动了各族各界人士联合抗美援朝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倍加珍惜的民族情感和团结精神,在今天仍然需要我们以这种认知来看待同胞的国家立场和民族意志。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建设、改革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成败。把民族团结和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使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丹东回族同胞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各自发挥着聪明才智,普及教育、生活富裕,昔日“穷鲜”“穷回回”的称呼已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携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千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前提和保证。“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正是由于千百年来全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共御外敌、不畏强暴的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刚成立的新中国遭遇外侵,丹东的回族同包与丹东人民一起共抗外敌、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高举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往无前的力量

战争所凝聚而成的国家独立与民族统一的动员力量和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实现中华族团结和谐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雳麇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种文化认同、家国一体的民族团结特质,是民族患难与共、齐心协力的血肉之情和团结之根,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迸发出新的时代创造力量。

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民族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由回族可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合则俱荣,分则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牢固的基石是民族团结。从回族同胞主动、积极投身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并作出历史贡献的史实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的时代意义。全国各民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只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地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3.《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重要讲话》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