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纪念马坚先生归真40周年 > 马坚年谱 >

马坚年谱

【字体大小】 [] [] []2018-11-23 10:26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1930年(民国十九年) 二十四岁

2月,译作《至圣穆罕默德传》始于《清真铎报》连载。自本年起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分别载于《清真铎报》第13期,第14、15期合刊,第16期,第18期,第21、22期合刊,第24期,第25期,第26期,第30期,第31期,第32期。

4月,译作《好学者与恋尘者》刊于《清真铎报》第14、15期合刊,署名“子实”。

1931年(民国二十年) 二十五岁

3月,《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再版序言》《斋戒》二文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署名“惕若”。

10月,译作《回教信经》(《尔歌一德》)、作文《礼拜与德智体群四育的关系》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第2号,署名“惕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二十六岁

3月,为《月华》撰写在埃期间首篇稿件《中国留埃学生的报告》。

4月30日,致马云亭信函刊于《月华》第四卷第10、11、12期合刊。

12月25日,《埃及通信》刊于《月华》第四卷第35期。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七岁

暑假期间,开始翻译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所著《回教哲学》 ,历时三个月完成。

9月,《留埃见闻录》刊于《清真铎报》第30期,署名“惕若”。

9月15日,《埃及回教徒护教运动》刊于《月华》第五卷第26期,署名“马子实”。

9月25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与巴勒斯坦回教大学》刊于《月华》第五卷第27期,署名“马子实”。

10月5日,译作《埃王傅阿德驾幸爱资哈尔大学举行各学院正式开学典礼记》始于《月华》第五卷连载,自5日至25日分别载于第28—30期,署名“马子实”。

本年,译作《认主学大纲》始于《月华》连载,至1934年12月30日第六卷第34—36期完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八岁

4月20日,译作《埃及回教教育概论》始于《月华》第六卷第11、12期连载,署名“马子实”。

6月20日,译作《驳〈约瑟的故事〉》始于《月华》连载,自本日至1935年4月20日,分别载于第六卷第17—21期、第七卷第1—11期,署名“马子实”。

著作《中国回教概观》(阿拉伯文版)由开罗古典文献出版社出版。

暑假期间,开始将《论语》翻译为阿拉伯文。

12月,译作《认主学大纲》改名为《回教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年,译作《回教先贤的学术运动》刊于《突崛》(南京)第二卷第1期。

本年前后,陆续将《河伯娶妻》《茶神》《中国格言》等中国文化作品翻译为阿拉伯文。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二十九岁

4月,《纳译〈伊斯兰教〉序》《甘地与回教》及《回教的女朋友魏尔烈博士》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本年第一卷第4期,分别署名“马坚”“子实”及“惕若”。

《基督教徒承认的回教优点》刊于《突崛》(南京)第二卷第2期。

6月,译作《论语》(阿拉伯文版)由开罗古典文献出版社出版。本译作为第一部阿拉伯文版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暑假期间,翻译穆罕默德·阿布笃《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一文。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三十岁

在吉巴尔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翻译侯赛因·爱勒吉斯尔的《回教真相》。

7月15日,译作《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由中国回教书局出版发行。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三十一岁

译作《回教真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三十二岁

暑假期间,翻译哈利里·讬太哈所著《阿拉伯人在教育上的贡献》。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三十三岁

2月23日,自开罗出发赴沙特麦加朝觐途中,编辑《朝觐典礼概要》。

3月7日,朝觐期间,以中国留学生朝觐团名义草拟《告世界回教教胞书》(阿拉伯文)。

5月,译作《回教的宽容》刊于《回民言论》第一卷第9期。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三十四岁

年初,译作《回教真相》于重庆再版。

《改良中国回教教育刍议》《回教与多妻》及译作《哈里发阿里劝学诗》刊于《清真铎报》新1号,分别署名“马坚”“马子实”“自适”。

译作《回教与现代医学》始于《清真铎报》连载,分别载于6月1日新1号、7月1日新2号、8月1日新3号及1942年3月第6号。

7月1日,《回教与女权》《巴尔干半岛的回教》二文刊于《清真铎报》新2号,分别署名“马子实”“自适”。

8月1日,译作《欢迎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爱资哈尔大学在二十世纪的使命》及文章《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之地位》刊于《清真铎报》新3号,前者署名“自适”,后二文署名“马子实”。

在上海参加中国回教学会译经委员会,协助伍特公和沙善余翻译文言文《古兰经》,余时以白话文翻译《古兰经》。

1941年(民国三十年) 三十五岁

白话文《古兰经》译成9卷。

4月,译作《回教教育史》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重庆。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三十六岁

9月1日,《自适庵笔记》发表于《清真铎报》新8号,署名“马子实”。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八岁

2月14日,《我对于先师哈德成先生的认识》刊于《金字塔月刊》1944年第1集。

10月16日,《古兰经是否杂乱无章的经典》始于《清真铎报》连载,分别载于新12号(1944年10月16日)、新13号(1945年1月15日)。

本年,马坚为养正学校的高年级班学生授课期间,编译《教义读本》(四册)。

译作《回教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重庆。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三十九岁

年初,汉译《古兰经》初稿完成。

3月15日,《悼老友马元卿》刊于《清真铎报》新14号。

5月,译作《教义学大纲序目》刊于《清真铎报》新15号。

7月30日,《古兰经的各种译本》刊于《清真铎报》新16号。

10月31日,《回教的特色》刊于《清真铎报》新18号。本文后以《基督教徒对于伊斯兰教应有的认识》之名作为1951年版《回教真相》一书的附录。

译作《教义学大纲》(全译本)在昆明出版。

12月31日,《伊斯兰的评价》刊于《清真铎报》第19、20期合刊。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岁

2月27日,《回教与卫生》刊于《清真铎报》新21号。

5月17日,《伊斯兰的教育》刊于《清真铎报》新23、新24号合刊。

6月30日,《伊斯兰的图书馆》刊于《清真铎报》新25号。

11月30日,《伊斯兰教对于学术的奖励》刊于《清真铎报》新28号、新29号合刊。

12月,译作《回教教育史》(哈利里·讬太哈著)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一岁

3月25日,《再论回教与女权》刊于《清真铎报》新32号,署名“马子实”。

译作《欧默尔考察人民》刊于《月华》6月号。

《先贤古兰译文考》始于《月华》连载,分别载于1947年6、7、9—12月号,及1948年(创刊第20年)1—6月号。

7月,译作《朋友相周济》《回教世界消息》刊于《月华》7月号。

8月,译作《一个忠实的人》刊于《月华》8月号。

11月,译作《理智》(选译自《正教礼仪》)刊于《月华》11月号,署名“实”。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二岁

6月2日,《巴勒斯坦问题》刊于《月华周报》。

1949年 四十三岁

7月7日,在北平回民纪念“七七事变”集会上发表题为《为争取和平而奋斗》的讲演。年底,讲演词以《为争取和平而奋斗——在首都回民纪念七七大会上的讲演词》为名刊于《回民大众》创刊号。

8月21日,《阿拉伯语文的价值》刊于天津《进步日报》星期论文。

1950年 四十四岁

1月,《古兰经》上册(第1—6章)由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2月,《古兰经的纂集和流传》刊于《回民大众》第2期。

2月6日,《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对于回教各国人民的影响》刊于天津《进步日报》。

4月20日,《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发表于天津《进步日报》,同年,被《史学周刊》转载。

6月,《问答栏》刊于《回民大众》第6期(收入本文集时改名为《教门问答》)。

7月16日,《回民同胞对于新时代应有的认识》刊于天津《进步日报》。

10月,编译完成《回历纲要》一书,首次出版。

10月14日,撰写完成《理学问答研究》一文。后收入龙门书局1951年6月版《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本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

1951年 四十五岁

1月16日,参加北京市民政局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的北京市回民各界代表会议,就《光明日报》发表《语无伦次的山姆大叔》一文内容有损穆斯林宗教信仰一事发言。19日,由发言整理而成的文章《穆罕默德的宝剑》一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日被《人民日报》转载,并且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

3月18日,《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相冲突》发表于《光明日报》。

3月20日,《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发表于《人民日报》。后,胡乔木转达:毛泽东主席认为《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和《穆罕默德的宝剑》写得很好,增强回汉两族人民的团结。

4月20日,《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一文在天津《进步日报》发表。

6月30日,《回民唯一的出路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刊于天津《进步日报》。

7月28日,《支持伊朗人民反对英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日,《把英美帝国主义从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刊于《世界知识》第24卷第3期。

8月7日,《一个典型的回民村庄的翻身情况》刊于《光明日报》。

11月19日,《帝国主义对埃及的侵略和埃及人民的反抗》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11月,《回教真相》第六版由商务印书馆重印。

11月,译作《论人民民主专政》(阿拉伯语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本年,译作《教义学大纲》经增订后更名为《教典诠释》,由上海文通书局出版。

1952年 四十六岁

1月,《古兰经》上册(第1—6章)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5月4日,《伊斯兰文化的光芒——庆祝伟大科学家阿维森纳诞生一千周年纪念》发表于《光明日报》。

5月5日,《阿维森纳传》刊于《中华医学杂志》第38卷第4期和天津《进步日报》。

8月20日,《欢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刊于《世界知识》第34期。

9月17日,《中国伊斯兰教各民族人民拥护和平》发表于《人民日报》。

1953年 四十七岁

9月9日,《回民的风俗习惯》发表于《光明日报》。

1954年 四十八岁

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关于提高回民文化教育的提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1955年 四十九岁

5月20日,《中埃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关系》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7日,《〈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发表于《光明日报》。

11月,修订版《回历纲要》由中华书局(上海)再版印行。

1956年 五十岁

1月,《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于《历史教学》1月号。3月,转载于《新华半月刊》第5号。

7月,《今天的埃及》刊于《世界知识》第13期。

8月15日,《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发表于《人民日报》。9月,转载于《新华半月刊》第18号。

11月30日,《在回汉农业合作社里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猪的几个问题》发表于《光明日报》。

1957年 五十一岁

1月,《在回汉农业合作社里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猪的几个问题》由《新华半月刊》第1号转载。

《古兰经译注》第7章至第7章第141节在《中国穆斯林》1957年1—3期连载。

7月12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回族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发言。发言稿刊于《新华半月刊》第17期。

9月,完成《埃及宪法》的翻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本年,着手翻译菲利普·希提所著的英文版《阿拉伯通史》。

1958年 五十二岁

1月,《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间又古老又年轻的友谊》刊于《中国穆斯林》第1期。

2月,《伊斯兰教哲学对于中世纪时期欧洲经院哲学的影响》刊于《历史教学》第2期。

3月,《兔肉可以吃吗》发表于《中国穆斯林》第3期。

《古兰经译注》第7章第141节至第8章第19节在《中国穆斯林》1958年1—3期连载。

4月,译作《回教哲学史》修订后更名为《伊斯兰哲学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8月3日,《重读〈古兰经〉》发表于《人民日报》。

12月,《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发表于《中国穆斯林》第12期。

本年,带领北京大学东语系教师编写《阿拉伯语汉语词典》。

1959年 五十三岁

7月4日,《TAMARIND与罗望子》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14日,《伊拉克散记》发表于《光明日报》。

1960年 五十四岁

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初稿。

1962年 五十六岁

5月7日,《古剌水》发表于《人民日报》。

9月22日,《中国艺术给古代穆斯林的印象》发表于《光明日报》。

1963年 五十七岁

5月8日,《齐暾、橄榄、刺桐与泉州城》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2日,《指甲花和葫芦巴》发表于《光明日报》。

暑假,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冒着酷暑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书稿卡片。

1964年 五十八岁

最后一次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

1965年 五十九岁

1月2日,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出版阿拉伯语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的提案》。

本年,翻译完成《阿拉伯通史》初稿。

1966年 六十岁

3月,由马坚主编,署名“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教研室编”的《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1年 六十五岁

据1970年英文第10版对《阿拉伯通史》译稿进行修订。

1972年 六十六岁

夏天,回到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研室参加《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编写工作。

接受文化部出版局任务,负责翻译穆斯塔法·穆拉德·代巴额所著《阿拉伯半岛》一书。

1973年 六十七岁

1月,译作《阿拉伯简史》(菲利普·希提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7年 七十一岁

冬,审读《古兰经》译文修改稿。

完成《阿拉伯半岛》翻译工作。

1978年 七十二岁

3月15日,《把晚年献给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表于《北京日报》。

5月,译作《阿拉伯半岛》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6—7月,对《古兰经》全部译稿进行最后修改润色。

8月15日,与助手一起润色《古兰经》第36章《雅辛》译稿。

8月16日,凌晨2点许,马坚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1979年 归真一周年

12月,译作《阿拉伯通史》(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年 归真三周年

4月,中文译本《古兰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 归真八周年

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推荐,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局出版马坚译《古兰经》中阿文对照本。

1988年 归真十周年

10月,译作《教典诠释》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校订再版,内部发行。

2008年 归真三十周年

7月,译作《阿拉伯通史》(上、下册)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

12月,《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修订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排修订出版,署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编”。

2013年 归真三十五周年

6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务指导委员会校订马坚译《古兰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

7月,译作《阿拉伯简史》由商务印书馆纳入“世界历史文库”专题系列,首次公开出版发行。(本译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以“内部发行”面世。)

2014年 归真三十六周年

12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首次印行马坚译《古兰经》中阿文对照版。

2018年 归真四十周年

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马坚著译文集》。

10月,《中国穆斯林》杂志社出版《马坚先生纪念专刊》。

本表选自《马坚著译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

172 马坚年谱/《马坚著译文集》编委会

本年谱系文集编委会根据马坚先生个人著述的序跋、日记、笔记,尤其是其《留埃见闻录》等资料,以及其交往游历、媒体报道、述评,家人回忆、后学研究等资料进行整理。另参考了李振中先生所著《马坚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修订版),白剑波先生所作《马坚先生年谱》(见西安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会《工作通讯》,内部双月刊,1997年第5期),沙秋真女士所著《马坚》(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和若干内部资料,最终由马坚先生之子马志学老师修改审定而成,但因掌握资料有限,只能记述其生平大略,实难详备,如有错漏,祈望读者指正。

马坚先生身后的纪念活动、著作的出版情况等截至2018年,作为附录编年收入。

马坚,字子实,笔名惕若,自适,金石等,云南蒙自沙甸(今属个旧市)人。其先祖自南京徙居云南临安(今建水县),自五世祖马德金始,迁入蒙自县。祖父马荣癸。父马文山,字忠洁。马坚兄妹共十一人,坚为长兄。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一岁

6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蒙自县沙甸(今属个旧市),取名“玉书”。时父母均十六岁。

本年,马晋卿二十六岁,白亮诚十三岁,马元卿三岁。

1912年(民国元年) 六岁

入鸡街小学读书,改名“万清”。

由王宽(浩然)等人倡导的中国回教俱进会在北京成立,发行《穆光》半月刊。以后各省陆续成立分会,包括云南回教俱进会。

1915年(民国四年) 九岁

课余从马明福(字思堂)阿訇习《古兰经》,开始接触阿拉伯语。

结识马明福阿訇之子马元卿。

1916年(民国五年) 十岁

上高小。课余从国文老师(前清秀才)学习古汉语。

本年,马明福阿訇去世。

1918年(民国七年) 十二岁

小学毕业。奉父命从母亲的姑父王诚一阿訇继续学习阿拉伯语。

1920年(民国九年) 十四岁

白亮诚自昆明请李芳伯夫妇到沙甸村私塾主持办新学,采用新教科书授课。马坚与林兴华、王良弼、王应珍、马谷、马廉、马美忠、王春福、白如璋、王世琦等在此学习。

1921年(民国十年) 十五岁

入云南回教高等经书并授学校。学校位于昆明,系云南回教促进会振学社所创办,以讲授《古兰经》、圣训以及经注学、教法学等伊斯兰宗教知识和阿拉伯语为主,同时讲授古汉语、白话文等中文课程。

白亮诚鼓励马坚上进求学,将其名“马万清”改为“马坚”,取字“子实”,并动员马坚父亲马文山同意马坚转到昆明成德中学读书。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十六岁

入成德中学,学习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课程。

父亲马文山从麦加朝觐归来,并为马坚带回若干阿拉伯文经籍。

1923年(民国十二年) 十七岁

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在昆明正式开办“高等中阿学校”第一班,设址大南城清真寺,何廷栋任校长,田家培、沙平安、纳明安讲授《古兰经》及阿拉伯语语法,白亮诚、马聘三、李敏生讲授汉语课。

李芳伯自沙甸回昆明任高等中阿学校总务。

1925年(民国十四年) 十九岁

生母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从成德中学毕业。

欲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以研究伊斯兰教哲学,但家庭经济状况无力满足其意愿。适值沙甸鱼峰小学缺乏师资,受聘到该校任教。

本年6月,由哈德成、伍特公、沙善余、马晋卿等人倡导发起的中国回教学会在上海成立。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二十岁

3月,任鱼峰小学校务主任。

与各校董、老师协力将初等小学改为初等、高等两级小学,采用新课本,增加算术、作文、体操、唱歌、图画等课程,同时兼授阿拉伯语。

好友马元卿时兼任鱼峰小学阿文教师。

1928年(民国十七年) 二十二岁

自鱼峰小学辞职。在白亮诚资助下,与马元卿外出求学。出发前三日,白亮诚特为二人作《双凤之歌》以送行。

中国回教学会创办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开始招生。

与马元卿至上海,初次面见哈德成、达浦生、李仁山、伍特公、沙善余、杨稼山诸先生。错过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招生(二人到达时,学校已上课两天),入学不成,欲继续北上至天津和北平求学,阻于北伐战事,又因同行二友纳忠谏(子谦)、马俊民(才忠)欲往甘肃,便转而西行。因纳忠谏途中染疾,至河南许昌住尚希贤阿訇处三个月。至西安,因甘肃发生战事,静候一月。至平凉,再驻一月。终抵达固原三营虎嵩山(镇林)阿訇处,开始六个月之学习。

1929年(民国十八年) 二十三岁

固原旱灾,匪患并行,百姓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与马元卿再至上海,逢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速成班招生。两人均考入就学。半年后,马元卿因病告假回家。

云南私立明德学校中学部(简称私立明德中学)成立。

11月5日,《月华》在北京创刊。

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为庆祝《月华》创刊,特出一期黑板报,介绍《月华》宗旨及创刊号内容摘要。

1930年(民国十九年) 二十四岁

2月,译作《至圣穆罕默德传》(穆罕默德·胡笃礼著)始于《清真铎报》连载。自本年起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分别载于《清真铎报》第13期,第14、15期合刊,第16期,第18期,第21、22期合刊,第24期,第25期,第26期,第30期,第31期,第32期。

4月,译作《好学者与恋尘者》,刊于《清真铎报》第14、15期合刊,署名“子实”。

1931年(民国二十年) 二十五岁

3月,所作《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再版序言》《斋戒》二文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再版),署名“惕若”。

10月,摘译南塞府欧墨尔所著《回教信经》(《尔歌一德》),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第2号,署名“惕若”。所作《礼拜与德智体群四育的关系》,发表于同刊同期。

本月,经哈德成、达浦生阿訇推荐,由校董马晋卿先生资助,拟作为唯一出自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的成员参加第一届留学埃及学生团。坚在校期间学习刻苦,通读阿拉伯文和英文版《古兰经》以及《穆宛塔圣训集》,业余翻译《古兰经选》,成绩优秀。校方评论曰:“有志于伊斯兰哲学,及专研阿文,攻苦不懈……三年,通大典,博览经史,考及英文,研究社诸君,器生材,乃资送留埃,以宏造究……性颖睿,立志坚决,入学每冠军侪辈,重负责,有卓识,他日必伊斯兰柱石也。”

回云南沙甸准备出国留学事宜。

托沙宝诚致函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云亭(福祥),表达努力学习以报效国家、民族、宗教之决心,及愿为《月华》长期供稿之志。

昆明明德中学派出沙国珍(字儒诚)、纳忠(字子嘉)、林仲明(字子敏)和张有诚(字子仁)4人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与马坚合为第一届留学埃及学生团,沙国珍任团长。

11月9日,接待从昆明来沙甸的赴埃成员。

11月13日,赴埃成员一行5人,从云南蒙自乘滇越铁路火车,途经越南、香港、新加坡、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阿拉伯海、也门、吉布提、红海、苏伊士运河,12月20日抵达埃及首都开罗。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二十六岁

年初,与留埃学生团其他成员获爱资哈尔大学领导接见。会见时,“按西土正音,朗诵《古兰经》第93章,并将在中国伊斯兰教阿文专校学习此种念法之经过,详述一遍,当日报纸中宣传殆遍……”

向爱资哈尔大学考试委员会宣读书面报告:“我自中国普通学校中习得中文、英文以及各种科目,毕业后,立志将伊斯兰中最关紧要诸阿文书籍,译成中文……”

留埃学生团同学正式入学前,校方派穆罕默德·扎夫扎菲老师为中国学生补习阿拉伯语基础课程以保证日后听课质量。

3月,为《月华》撰写在埃期间首篇稿件《中国留埃学生的报告》。

3月12日,再次致函马云亭,曰:“云老委员长勋鉴敬请启者,前有沙宝诚先生晋京之便,曾托渠寄上一函。谅邀洞鉴矣。久未奉教,孺慕良殷,敬维政躬康泰,为颂为祝,近日报载,倭寇逞央扰我华夏,兄弟阋墙,致遭外侮,不胜忧愤之至……”

4月30日,马云亭致函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代校长马松亭阿訇,介绍马坚情况,并附抄马坚来信。

马云亭、马坚的信同时刊于《月华》第四卷第10、11、12期合刊。

秋,获马松亭阿訇亲笔信。信中通报马坚被成达师范聘为《月华》驻开罗通讯员之决定。

年底,通过语言考核,入读爱资哈尔大学。

12月25日,《埃及通信》刊于《月华》第四卷第35期。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七岁

就读爱资哈尔大学,与同学纳忠在校外合租一套简陋房屋。

暑假期间,开始翻译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所著《回教哲学》,历时三个月完成。

9月,文章《留埃见闻录》刊于《清真铎报》第30期,署名“惕若”。

9月15日,文章《埃及回教徒护教运动》刊于《月华》第五卷第26期,署名“马子实”。

9月25日,文章《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与巴勒斯坦回教大学》刊于《月华》第五卷第27期,署名“马子实”。

10月5日,译作《埃王傅阿德驾幸爱资哈尔大学举行各学院正式开学典礼记》(原文载于《爱资哈尔大学校刊》第四卷第1期)始于《月华》第五卷连载。自5日至25日分别载于第28—30期,署名“马子实”。第28期并附登本人照片及图注“驻埃通讯员马子实先生照片”。

本年,译作《认主学大纲》(穆罕默德·阿布笃著)始于《月华》连载,至1934年12月30日第六卷第34—36期完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八岁

4月20日,译作《埃及回教教育概论》(原文出自《爱资哈尔大学校刊》第四卷第1期)始于《月华》第六卷第11、12期连载,署名“马子实”。

6月20日,译作《驳〈约瑟的故事〉》(爱密奈沙赫著),始于《月华》连载,自本日至1935年4月20日,分别载于第六卷第17—21期、第七卷第1—11期,署名“马子实”。

7月5日、12日,应开罗伊斯兰促进会(马坚为该会中国理事)邀请,做“中国回教概观”学术演讲。到会听讲者有原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教务总长索百里氏、埃及《光塔月刊》主笔赖世德氏等数百人。埃及著名学者、出版发行人穆希布丁·赫蒂布先生和著名伊斯兰学者、《灯塔》杂志发行人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赞扬:“他的报告是用阿拉伯语做的,得到了听众的极大称赞”,“多少年来,我都没有听到过这样好的报告了,马坚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回教概观》(阿拉伯文版)由开罗古典文献出版社出版(前五节内容曾由胡枋权译为中文,连载于上海《人道》月刊第一卷第8、9、10期合刊,第11、12期合刊及第二卷1—3期。全文又由李振中教授于1990年代译成中文)。

暑假期间,开始将《论语》翻译为阿拉伯文。

12月,由《月华》杂志连载的译作《认主学大纲》改名为《回教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年,译作《回教先贤的学术运动》(法立德·魏直迭著)刊于《突崛》(南京)第二卷第1期。

本年前后,陆续将《河伯娶妻》《茶神》《中国格言》《中国格言·谚语》等中国文化作品翻译为阿拉伯文。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二十九岁

3月,白寿彝所编辑的《伊斯兰》半月刊以《马子实新著出版》为题,报道马坚在埃及留学的情况:“马坚君,字子实,留学埃及有年,对于阿文及回教典籍造诣甚深。去夏应埃及回教联合会之请,公开讲演‘中国回教概观’,颇得当地人欢迎。讲稿系阿文,逐期刊登于埃及《胜利》周刊……单行本出版后,各回教国甚为风行……”

4月,文章《纳译〈伊斯兰教〉序》《甘地与回教》(系翻译整理自甘地所做的一次演讲)及《回教的女朋友魏尔烈博士》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本年第一卷第4期,分别署名“马坚”“子实”及“惕若”。

文章《基督教徒承认的回教优点》刊于《突崛》(南京)第二卷第2期。

6月,译作《论语》(阿拉伯文版)由开罗古典文献出版社出版。本译作为第一部阿拉伯文版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20世纪80年代会见在开罗进修的中国留学生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中国书,一本是讲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另一本则是孔子的书,那是当时一个中国留学生翻译的,是我们的同学,他很用功,后来成了中国的东方学者,还来开罗访问过……”

暑假期间,翻译穆罕默德·阿布笃《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一文。

下半年,通过爱资哈尔大学考试,取得大学预科毕业文凭。9月,转入达尔·艾勒·欧鲁米阿拉伯文学院继续深造。该院不设奖学金,生活学习费用由上海回族商人马晋卿先生资助。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三十岁

在吉巴尔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翻译侯赛因·爱勒吉斯尔的《回教真相》。

7月15日,译作《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穆罕默德·阿布笃著)由中国回教书局出版发行。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三十一岁

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罗华侨组织“中国战区灾民救济会”,马坚任秘书。该组织向阿拉伯人民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真相,并发起募捐,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译作《回教真相》(侯赛因·爱勒吉斯尔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2月,成达师范学校派出以庞士谦为团长的“中国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启程赴埃及留学。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三十二岁

3月23日,“中国法鲁克留埃学生团”抵达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

暑假期间,翻译哈利里·讬太哈所著《阿拉伯人在教育上的贡献》。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三十三岁

2月23日,自开罗出发赴沙特麦加朝觐。担任中国留学生朝觐团副团长,朝觐团成员共28人,团长为庞士谦。去途中,编辑《朝觐典礼概要》,发朝觐团人手一份。

3月7日,与朝觐团其他成员共同面见沙特国王,代表中国朝觐团向国王诵读致辞,表达中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决心。朝觐期间,以中国留学生朝觐团名义草拟《告世界回教教胞书》(阿拉伯文),散发各国朝觐者,宣传中国抗日斗争(此文中文版刊于本年《月华》第十一卷第4、5、6期合刊)。

3月8日,完成朝觐功课,自麦加赴吉达。

3月17日,自沙特吉达返回埃及。

3月18日,通过轮船播音室广播,控诉日本侵华暴行,宣传中国穆斯林抗日事迹。播音结束时,全船掌声雷动。

5月,译作《回教的宽容》(Professor N. H. Berlas著)刊于《回民言论》第一卷第9期。

10月9日,结束八年留埃生涯,自开罗乘船回国途经香港。时在香港的杨福洲闻讯后写信给哈德成阿訇和马晋卿说:“我们中国回教学会选送出国专攻阿拉伯文的人快要回国了,我们多年的译经志愿,大概可以实现了。”哈德成阿訇接信后亲赴香港迎接,并相与商谈翻译《古兰经》事宜。马坚表示愿意到上海协助翻译工作。

回云南省亲,出任昆明私立明德中学教务主任,并主编《清真铎报》。

同月,学成归来之消息被《月华》杂志报道:“中国回教留埃学生马子实……自民国二十年负笈埃及,至今已八载,现因学成,已决定返国,献身宗教、国家……按马子实先生为吾国回教中颇负大名之青年,先生对阿文造诣极深,各种作品夙为国内人士所共读。此次返国闻将担任某大学之阿文讲座”云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三十四岁

年初,译作《回教真相》于重庆再版。

6月1日,同白寿彝协力复刊《清真铎报》,出本刊新1号。

文章《改良中国回教教育刍议》《回教与多妻》及译作《哈里发阿里劝学诗》刊于《清真铎报》新1号,分别署名“马坚”“马子实”“自适”。

译作《回教与现代医学》(阿卜杜勒·阿齐兹著)始于《清真铎报》连载,分别载于6月1日新1号、7月1日新2号、8月1日新3号及1942年3月第6号。

7月1日,《回教与女权》《巴尔干半岛的回教》二文刊于《清真铎报》新2号,分别署名“马子实”“自适”。

8月1日,译作《欢迎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埃及迈哈慕德·帖慕尔伯克著)、《爱资哈尔大学在二十世纪的使命》(宰乃白著)、文章《阿拉伯文在国际政治上之地位》刊于《清真铎报》新3号,前者署名“自适”,后二文署名“马子实”。

本年,帮助白寿彝获得许多关于杜文秀起义等历史资料的珍本。

秋,白寿彝至云南大学文史系执教。执教期间,在明德中学义务授课。

秋,自明德中学辞职。原教职由甫自埃归国之纳忠接任。

赴上海参加中国回教学会译经委员会,协助伍特公先生和沙善余先生翻译文言文《古兰经》。余时以白话文翻译《古兰经》。

1941年(民国三十年) 三十五岁

白话文《古兰经》译成9卷,共历时14个月。

白亮诚出资于沙甸创办养正学校,以“养育俊秀,振兴圣道,正培贤能,阐扬主光”为宗旨,学制八年,课程有阿拉伯文基础知识、汉语文学、语法修辞、数学、物理及英语基础知识。张子仁任校长,马元卿任教务主任,纳相廷任总务主任,聘请高伯礼授汉语文课,王世琦教数学。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上海全部沦陷。

婉言谢绝赴重庆国民党政府部门任职之邀约。白崇禧亲笔写信规劝并买好机票,仍推辞不就。

乔装成商人离开上海,回到家乡云南沙甸,专心翻译《古兰经》和《回教哲学史》(第·博尔著),并于养正学校兼课,采用新式方法教授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学,教材均系自己动手编写。

4月,译作《回教教育史》(哈利里·讬太哈著,阿拉伯文原书名为《阿拉伯人在教育上的贡献》)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在重庆出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三十六岁

3月,哈德成阿訇不愿担任上海“伊斯兰教总会”伪职,化名马国成离开上海。

9月1日,作品《自适庵笔记》发表于《清真铎报》新8号,署名“马子实”。

继续翻译白话文《古兰经》和《回教哲学史》。

本年底,白寿彝离开昆明赴重庆。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七岁

1月13日晚,哈德成阿訇经昆明抵达沙甸。

1月14日,与马存真结婚。哈德成阿訇主持证婚礼。

6月,沙甸村第一所中学——鱼峰中学成立。白亮诚任中学董事长。中法大学理学院院长夏康农任校长。

9月1日,鱼峰中学正式开学上课。

10月25日,哈德成阿訇病故于沙甸,葬于该村凤尾山麓。在沙甸期间,哈德成阿訇对马坚的《古兰经》译稿进行了认真校阅,并应邀任教于养正中学。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八岁

年初,受聘于云南大学。养正学校的高年级班学生随马坚、白寿彝迁至昆明。高年级班授课地址最终定于南昌街白果巷沙儒诚家中,学生有林松、金村全等5人。马坚开设伊斯兰文化讲座,采用新式方法教授阿拉伯语和宗教学,教授内容包括阿拉伯文选、《教典诠释》(随授随译),同时编译《教义读本》(四册)。

2月14日,文章《我对于先师哈德成先生的认识》刊于《金字塔月刊》1944 年第1集。

10月16日,文章《古兰经是否杂乱无章的经典》始于《清真铎报》连载,分别载于新12号(1944年10月16日)、新13号(1945年1月15日)。

本年,译作《回教哲学史》(第·博尔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重庆(德文原版出版于1901年,马坚根据1903年版英译本和1938年版阿拉伯文译本翻译)。

白寿彝返回云南大学任教。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三十九岁

年初,汉译《古兰经》初稿完成。

3月15日,文章《悼老友马元卿》刊于《清真铎报》新14号。

5月,译作《教义学大纲序目》(系摘译赛尔顿丁所著《教典诠释》序言与目录)刊于《清真铎报》新15号。

7月30日,文章《古兰经的各种译本》刊于《清真铎报》新16号。

10月31日,文章《回教的特色》刊于《清真铎报》新18号(本文后以《基督教徒对于伊斯兰教应有的认识》之名作为1951年版《回教真相》一书的附录)。

译作《教义学大纲》(全译本)(赛尔顿丁著)在昆明出版。

12月31日,文章《伊斯兰的评价》刊于《清真铎报》第19、20期合刊。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岁

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经向达和白寿彝两位教授推荐,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汤用彤教授代表北大聘请马坚任教于新筹建的东方学系。

年初,《月华》在重庆复刊。

2月27日,文章《回教与卫生》刊于《清真铎报》新21号。

5月17日,文章《伊斯兰的教育》刊于《清真铎报》新23、新24号合刊。

6月30日,文章《伊斯兰的图书馆》刊于《清真铎报》新25号。

夏天,北京大学全体师生离开西南,返回北平复校。

10月,与夫人马存真携子经由香港、上海到北平。

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开设阿拉伯语言文化专业。由于本专业教师仅马坚一人,因此一切有关教学的工作,包括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每一门课程教材的编写、课堂授课、课外辅导、作业布置等,全由马坚一人担当。

11月30日,文章《伊斯兰教对于学术的奖励》刊于《清真铎报》新28号、新29号合刊。

12月,译作《回教教育史》(哈利里·讬太哈著)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本年,出面倡议在北京大学设立清真食堂。设立后成为北京高等学府第一所清真食堂,为后来北京各高校提供了范例。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清真食堂又名东方红食堂,一直沿用至“文化大革命”前夕。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一岁

年初,被聘为教授。开设课程有:中级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古兰经》研究等。

3月25日,文章《再论回教与女权》刊于《清真铎报》新32号,署名“马子实”。

6月,《月华》杂志社重返北京,庞士谦任主编。

译作《欧默尔考察人民》刊于《月华》6月号。

作品《先贤古兰译文考》始于《月华》连载,分别载于1947年6、7、9—12月号,及1948年(创刊第20年)1—6月号。

7月,译作《朋友相周济》《回教世界消息》刊于《月华》7月号。

8月,译作《一个忠实的人》刊于《月华》8月号。

11月,译作《理智》(选译自《正教礼仪》)刊于《月华》11月号,署名“实”。

本年,马松亭、艾宜栽、庞士谦等人创办“北平回教经学院”。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二岁

6月2日,文章《巴勒斯坦问题》刊于《月华周报》。

1949年 四十三岁

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校长胡适和部分教授乘飞机离开北平,马坚决定留下。

7月,白寿彝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7月7日,在北平回民纪念“七七事变”集会上发表题为《为争取和平而奋斗》的讲演。

8月21日,文章《阿拉伯语文的价值》刊于天津《进步日报》星期论文。

9月,作为宗教界和少数民族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与白寿彝一起代表西北回民在怀仁堂主席台上向毛泽东主席献旗。

年底,《为争取和平而奋斗——在首都回民纪念七七大会上的讲演词》刊于白寿彝编辑的《回民大众》创刊号。

1950年 四十四岁

1月,著译作品《古兰经》上册(第1—6章)由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2月,文章《古兰经的纂集和流传》刊于《回民大众》第2期。

2月6日,文章《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对于回教各国人民的影响》刊于天津《进步日报》。

4月20日,文章《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发表于天津《进步日报》,同年,被《史学周刊》转载。

6月14—23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6月,文章《问答栏》刊于《回民大众》第6期(收入本文集时改名为《教门问答》)。

7月16日,文章《回民同胞对于新时代应有的认识》刊于天津《进步日报》。

10月,编译完成《回历纲要》一书,首次出版。

10月14日,撰写完成《理学问答研究》一文(后收入龙门书局1951年6月版《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本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担任周恩来总理会见埃及著名电影演员时的翻译。参加北京大学教授签名支持抗美援朝活动。

1951年 四十五岁

1月16日,参加北京市民政局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的北京市回民各界代表会议,就《光明日报》发表《语无伦次的山姆大叔》一文内容有损穆斯林宗教信仰一事发言。

1月19日,由16日发言整理而成的文章《穆罕默德的宝剑》一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日被《人民日报》转载,并且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

3月18日,文章《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不相冲突》发表于《光明日报》。

3月20日,文章《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发表于《人民日报》。后,胡乔木转达:毛泽东主席认为《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和《穆罕默德的宝剑》写得很好,增强回汉两族人民的团结。

4月20日,《回回天文学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影响》一文在天津《进步日报》发表。

6月30日,《回民唯一的出路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刊于天津《进步日报》(后收入《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

7月28日,《支持伊朗人民反对英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收入《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

8月7日,《一个典型的回民村庄的翻身情况》刊于《光明日报》(后收入《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

11月19日,《帝国主义对埃及的侵略和埃及人民的反抗》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11月,《回教真相》第六版由商务印书馆重印。

11月,译作《论人民民主专政》(阿拉伯语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本年,译作《教义学大纲》(赛尔顿丁著)经增订后更名为《教典诠释》,由上海文通书局出版。

1952年 四十六岁

1月,《古兰经》上册(第1—6章)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5月4日,文章《伊斯兰文化的光芒——庆祝伟大科学家阿维森纳诞生一千周年纪念》发表于《光明日报》。

5月5日,文章《阿维森纳传》刊于《中华医学杂志》第38卷第4期和天津《进步日报》。

6月,引荐陈克礼到北大东语系任助教。

7月27日,与包尔汉、刘格平、赛福鼎·艾则孜、达浦生、庞士谦、杨静仁、马玉槐等社会知名人士,在北京筹备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8月20日,文章《欢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刊于《世界知识》第34期。

9月17日,文章《中国伊斯兰教各民族人民拥护和平》发表于《人民日报》。

与家人搬入北京大学燕东园。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往西郊燕京大学旧址。南京东方语言专科学校与北大东语系合并,东方语专数位阿拉伯语教师调至北大阿拉伯语专业,其中有留埃同学刘麟瑞等。北大阿语专业成立教研室,开始扩大招生。马坚除担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外,还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东语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同时还着手编写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一套阿拉伯语语法教材,确立用汉语表述阿拉伯语语法术语的科学分析架构。

10月2—12日,以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教授”身份作为中国代表团列席代表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同为列席代表的还有梅兰芳、华罗庚、许广平、周培源、赵朴初等9人,中国代表团团长为宋庆龄。

1953年 四十七岁

5月9日至11日,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伊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时,包尔汉·沙希迪当选为主任,达浦生、杨静仁等当选为副主任,庞士谦等当选为委员。

同月,中国回民文化协进会在北京成立。白寿彝担任协会副主任。

7月,所引荐之留埃同学马金鹏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聘书来北大工作,成为同事。

9月9日,文章《回民的风俗习惯》发表于《光明日报》。

1954年 四十八岁

6月3日开斋节,与白寿彝、庞士谦等穆斯林学者及一些青年,到西单清真寺会礼并留影。

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大会并提交“关于提高回民文化教育的提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1955年 四十九岁

年初,任国家领导人接见埃及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活动的翻译。该团以阿卜杜勒·蒙义姆·萨威为团长,系埃及新闻界首次访华代表团。

5月20日,文章《中埃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关系》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7日,文章《〈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发表于《光明日报》。

夏天,作为由云南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回家乡云南视察工作。

11月,修订版《回历纲要》由中华书局(上海)再版印行。

1956年 五十岁

1月,文章《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于《历史教学》1月号。3月,转载于《新华半月刊》第5号。

7月,文章《今天的埃及》刊于《世界知识》第13期。

8月15日,文章《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的传统友谊关系》发表于《人民日报》。9月,转载于《新华半月刊》第18号。

11月3日,参加首都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声援埃及抗击英法侵略大会,担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的现场阿拉伯语翻译。

11月30日,文章《在回汉农业合作社里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猪的几个问题》发表于《光明日报》。

本年,担任周恩来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等领导人分别会见叙利亚法律代表团活动的翻译。

1957年 五十一岁

1月,《在回汉农业合作社里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猪的几个问题》由《新华半月刊》第1号转载。

《古兰经译注》第7章至第7章第141节在《中国穆斯林》1957年1—3期连载。

6月5日,出席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各界代表座谈会。并在会上提议:“希望回族自治区建立以后,政府能做出通盘计划,将内地生活比较贫困的回民安排在回族自治区……”

7月12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回族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发言(同名文章刊于《新华半月刊》第17期)。

9月,完成《埃及宪法》的翻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12月26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抵达阔别近20年的埃及开罗,出席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重访当年在开罗留学时的旧居,探望老友。

本年,着手翻译菲利普·希提所著的英文版《阿拉伯通史》。

担任毛泽东主席会见摩洛哥政府代表团活动的翻译。

1958年 五十二岁

1月,文章《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间又古老又年轻的友谊》刊于《中国穆斯林》第1期。

2月,文章《伊斯兰教哲学对于中世纪时期欧洲经院哲学的影响》刊于《历史教学》第2期。

3月,文章《兔肉可以吃吗》发表于《中国穆斯林》第3期。

《古兰经译注》第7章第141节至第8章第19节在《中国穆斯林》1958年1—3期连载。

4月,译作《回教哲学史》修订后更名为《伊斯兰哲学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7月17日,参加天安门广场首都各界群众声援黎巴嫩、约旦人民的反帝斗争集会,用阿拉伯语通过无线电波把中国政府的声明传达给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大众。

8月3日,文章《重读〈古兰经〉》发表于《人民日报》。

10月底,在首都剧场观看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演出,众多回族艺术家登台献艺。

11月28日,庞士谦病逝于北京。

12月,文章《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的几点愿望》发表于《中国穆斯林》第12期。

本年,担任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会见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军事代表团时的中方翻译。

带领北京大学东语系教师编写《阿拉伯语汉语词典》。

1959年 五十三岁

7月4日,文章《TAMARIND与罗望子》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14日,文章《伊拉克散记》发表于《光明日报》。

本年,对《阿拉伯语汉语词典》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订正。

为毛泽东接见各国青年代表担任翻译。毛泽东向各国代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时,以马坚为例,说:“马坚先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不是共产党员,我是信仰马列主义的,是共产党员,但这不妨碍我们一起工作和合作呀!如果没有他,你们讲阿拉伯语我听不懂,我讲的汉语你们也就不懂,现在我们彼此都沟通了,这就是说我与马先生合作得很好么!”

参加以包尔汉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伊拉克。恰逢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巡视。马坚提出外汇申请,用于给北大东语系购置一台阿拉伯文打字机,章汉夫签字批准。

1960年 五十四岁

5月9日,担任毛泽东在郑州会见伊拉克文化代表团、伊拉克工人代表团、伊朗工会代表团和塞浦路斯劳工联合会代表团成员的翻译。

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初稿。

负责新入职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

1962年 五十六岁

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再次回家乡云南视察工作。

4月19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周扬为学会会长,理事会成员包括包尔汉、向达、竺可桢、赵朴初、郭沫若等62位各界知名人士。

5月7日,文章《古剌水》发表于《人民日报》。

9月22日,文章《中国艺术给古代穆斯林的印象》发表于《光明日报》。

1963年 五十七岁

5月8日,文章《齐暾、橄榄、刺桐与泉州城》发表于《光明日报》。

7月2日,文章《指甲花和葫芦巴》发表于《光明日报》。

暑假,在北京医院住院,病中冒着酷暑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书稿。

10月,担任刘少奇接见阿联教育代表团的中方翻译。

1964年 五十八岁

随中国作家协会参观团到云南昆明等地参观访问。

最后一次审校《阿拉伯语汉语词典》。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北大逐步展开。东语系有人提出要结合本单位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击“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以此影射马坚。

1965年 五十九岁

1月2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出版阿拉伯语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的提案》,编号为“第50号”。

翻译完成《阿拉伯通史》(菲利普·希提著)初稿,全书共五十二章,七十余万字。

1966年 六十岁

3月,由马坚主编、署名“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教研室编”的《阿拉伯语汉语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6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北大哲学系聂元梓等人贴出的大字报,并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公开表态支持大字报,北大陷入一片混乱,标志着全国进入“十年动乱”年代。

1967年 六十一岁

北大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派性争斗状态。

被“革命群众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每天到单位参加“政治学习”。

1968年 六十二岁

1月初,北大燕东园25号住宅被北大东语系造反派组织“井冈山”的一群学生暴徒强行闯入,翻箱倒柜,搜寻马坚的“反动罪证”。其后,马坚被挟持至北大28楼“井冈山”大本营,遭连夜突击审问。

夏天,“毛泽东思想工宣队”进驻学校。

1969年 六十三岁

中南海“8341部队”接管北大,并开展全校性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马坚因一个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所谓反动组织“伊玛尼党”而受到长期审查。审查持续到1973年,无果而终。

1970年 六十四岁

接受批判、审查期间,一度被发配到北大昌平分校参加劳动。返回学校之后,被安排在东语系行政机构所在的北大学生宿舍35号楼,负责每天打扫卫生、配钥匙、分发报纸。

1971年 六十五岁

处境稍有改善,利用闲暇据1970年第10版《阿拉伯通史》英文本对译稿进行修订。

1972年 六十六岁

夏天,重回阿拉伯语教研室参加《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编写工作。

接受文化部出版局任务,负责翻译穆斯塔法·穆拉德·代巴额所著《阿拉伯半岛》(贝鲁特先锋出版社1963年版)一书。根据党中央指示,翻译一批世界各国历史现状的书籍,北大接受五部,其中有两部为阿拉伯文,《阿拉伯半岛》为其中一部。时已患糖尿病、肝炎、白内障等多种疾病,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为0.2,看书写字除戴眼镜外,还要借助10倍放大镜。

1973年 六十七岁

1月,译作《阿拉伯简史》(菲利普·希提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4年 六十八岁

9月30日晚,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参加周总理主持的二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本次招待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大批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深受打击迫害的领导干部、各界知名人士首次在重大政治场合露面。

深秋,数次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在京知名民主人士参观活动。

1977年 七十一岁

冬,审读《古兰经》译文修改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派沙秋真协助工作。

完成《阿拉伯半岛》翻译工作。

1978年 七十二岁

年初,抱病参加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座谈会。马坚即席发言,直言道:“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一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将宗教全盘否定;不能用宗教批判代替宗教研究。”

3月,抱病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月15日,文章《把晚年献给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表于《北京日报》。

4月22日,参加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聆听邓小平的重要讲话。

5月,译作《阿拉伯半岛》(穆斯塔法·穆拉德·代巴额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教研室译”,并注为“内部读物”。

6~8月,对《古兰经》全部译稿进行最后修改润色。由于糖尿病的折磨,马坚躺在床上听助手念一句原文、再读一句译文进行校订。仍计划下一步长期工作:“《古兰经》译文修润完后,我要开始重新为它加注,然后再翻译圣训,还有《阿拉伯文学史》也要修改出版。”

8月15日,与助手一起润色《古兰经》译稿第36章《雅辛》。

8月16日,凌晨2点许,因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8月26日,马坚教授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附】—

1979年 归真1周年

12月,译作《阿拉伯通史》(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年 归真3周年

4月,中文译本《古兰经》(精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版印行65500册。

1983年 归真5周年

7月8日,北京大学为马坚先生举行隆重的墓碑安放仪式。北大副校长张萍代表校方致辞,北京大学统战部领导、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教师,生前老友和留埃老同学白寿彝、纳忠、林子华等亦在场。

1985年 归真7周年

11月22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召开第26次办公会议,并举行马坚先生藏书捐赠仪式。

1986年 归真8年

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推荐,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局出版马坚译《古兰经》中阿文对照本。

1988年 归真10周年

10月,译作《教典诠释》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校订再版,内部发行。

11月26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办马坚教授归真十周年、庞士谦阿訇归真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伊协会长沈遐熙致辞中提到马坚先生的三个历史功绩:一是在中国宣传维护伊斯兰教的功绩不可磨灭;二是在中阿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三是利用自己参政的机会,向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反映穆斯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穆斯林大众的正当权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伍连元等领导同志、马坚先生家属及生前好友等出席纪念活动。活动中,马坚先生夫人马存真女士代表家属将马坚生前所藏全部阿拉伯文、波斯文书籍共377种550册,赠予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

《中国穆斯林》1989年1月第1期为本次纪念活动出版专刊,刊登马坚先生生平概要及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1995年 归真17周年

6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中国杰出的伊斯兰学者马坚教授90诞辰纪念会”。中联部、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伊协等单位领导,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新闻媒体,马坚先生家属、学生和生前友好等各界数百人参加纪念会。

2008年 归真30周年

7月,译作《阿拉伯通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本版对1979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阿拉伯通史》进行全面修订,增补了商务印书馆版中缺失的两个不同版次的英文版作者序言以及作者去世后的修订版前言(1937年第1版、1970年第10版和2002年修订版)。

12月,《阿拉伯语汉语词典》(修订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排修订出版,署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编”。

2013年 归真35周年

7月,译作《阿拉伯简史》(菲利普·希提著)由商务印书馆纳入“世界历史文库”专题系列,首次公开出版发行。(本译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以“内部发行”面世。)

2014年 归真36周年

12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首次印行马坚译《古兰经》中阿文对照版。

2016年 诞辰110周年

11月5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马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8年 归真40周年

5月14日,《中国穆斯林》发《马坚先生纪念专刊约稿函》,拟编辑《马坚先生纪念专刊》,全面呈现他厚重的爱国思想、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道德风范。

本文选自《马坚著译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系《马坚著译文集》编委会/编辑组编写。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