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萨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只要提到西藏的宗教,大多只关注西藏信仰人数众多、影响力最大、神秘性较强、历史尤为悠久的藏传佛教,而较少关注其他宗教。然而,历史上因商贸、政治、军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穆斯林人口迁移,使雪域高原也逐渐成为多种文化的共生之地。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治边稳藏的核心区域。宗教方面,除了社会各界熟知的藏传佛教,根据成书于公元10世纪末的《世界境域志》记载,我们伊斯兰教在拉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十世纪,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目前,西藏常住穆斯林人口约有12600余人,其中拉萨穆斯林人口占全区穆斯林总人口的9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业、旅游业、工作和学习等原因,内地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穆斯林迁移人口也不断进入西藏,规模不断扩大,青海、甘肃、云南等各地的商人,以及全国各地前往西藏的穆斯林旅游者给西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文化元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西藏的各族外地藉流动穆斯林人数就多达28万余人。其中拉萨有近15万人。
二、西藏伊斯兰教界弘扬“敬主爱人、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与《圣训》中记载了很多诸如“爱好和平”“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伊斯兰教的慈善公益思想。我们拉萨的伊斯兰教界教职人员经常性的在主麻日和其它重要宗教活动节点,给广大穆斯林同胞宣讲伊斯兰教的慈善公益思想。“天课”作为“五功”之一,既是每个穆斯林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伊斯兰教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资金的重要来源。我们拉萨的伊斯兰教界教职人员经常性地在解经和宣讲瓦尔兹的过程中给拉萨的各族穆斯林同胞宣讲缴纳“天课”的必要性和履行善功的重要性,从而为广大穆斯林同胞自觉缴纳天课奠定思想基础,也为扶弱济贫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我们拉萨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慈善公益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2000年至今的十八年间,我们拉萨清真大寺共筹集善款840万元,扶危济困人数达66人。其中,危重病人医疗救助帮扶资金达1253174.49元,为165名特困群众发放帮扶金达605900元,补助困难学生34人,补助学费及生活费379725元。这些善款的合理使用使得危重病人有望恢复健康,面临辍学的学生重新走向了课堂。这些慈善公益活动,既是我们拉萨穆斯林同胞伦理道德的展示,更是伊斯兰教“敬主爱人”“拜主行善”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三、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善举实现善功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穆斯林同胞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像石榴籽一样同各族群众紧紧相拥在祖国怀抱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区各族群众一道,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在具体践行伊斯兰教慈善公益扶危济困的过程中,我们拉萨伊斯兰教界始终坚持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不分区域,谁需要帮助就帮助谁的原则,先后为各族困难群众帮扶资金达100余万元。其中,为外地困难群众支付医疗费用89464元,为外地穆斯林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15万元。2003年,我们开展了向新疆灾区捐款活动,共筹集8万元。2004年,为改善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吉琼教学点的教学配套设施捐款2万元。2005年我们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印度尼西亚受灾区捐款7万元。同年,根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倡议,我们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捐款12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3月拉萨发生“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拉萨清真大寺组织穆斯林信教群众代表自发组成慰问小组,前往木如居委会看望慰问藏族受害群众。部分穆斯林群众对此感到不解和困惑,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说服教育工作,直至广大信教群众完全理解。同时,我们还去拉萨市救助管理站等看望慰问“3·14”事件中被困的一无所有的外省穆斯林群众,给他们发放必要的生活费和返乡路费;去医院探望在“3·14”事件中受伤的外地穆斯林群众,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安抚他们战胜病痛,重新生活的勇气。
伊斯兰教是一个认主独一、热爱和平、彰显正义的宗教,是一个爱国爱教、弘扬道德、扶贫济困的宗教。敬畏和崇拜真主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要义,伊斯兰教公益慈善的思想就是源于深刻的信仰根基,直接体现在穆斯林的生活中就是敬主、爱人、行善。穆斯林需要慈善公益事业,社会也需要穆斯林慈善公益事业。穆斯林慈善公益事业是传播伊斯兰教,践行伊斯兰“敬主爱人、劝善戒恶”理念的有效方法。会议结束后,我将会把此次会议的精神实质传达给我们拉萨伊斯兰教界教职人员,让大家在今后的解经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伊斯兰教慈善公益理念的宣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重要指示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伊斯兰教慈善公益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