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伊斯兰教育 > 经堂教育 >

新式穆斯林教育

【字体大小】 [] [] []2012-05-28 09:47

新式穆斯林教育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回族穆斯林等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救亡图存的产物。当时的回族知识分子对本民族的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从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提出了许多顺应潮流的崭新理念,对整个国民教育的普及方针、内容、方法、社会教育以及筹款兴学等方面有不少设想,并对宗教教育的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很有见地地提出了教育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要之,同国异种之关系,无论其共同与外界接触,及内部互相间,欲使之心理合一,共休此戚,无矫然离群,怫然相恶者,非兴教育以转换其心思,无能为役也。”

同时,童琮、王浩然、马邻翼等回族志士仁人,鉴于官办学校忽视回族传统文化,经堂教育忽视汉文及现代科学的弊病,起而倡导中阿文并授的新式回民教育。他们用中文讲解伊斯兰教,翻译《古兰经》、“圣训”等伊斯兰教经典,极力做到通俗易懂,以阐扬伊斯兰教的真谛。在教育方式上,新式回民教育“一方面以新式教育方法教授原有阿拉伯文课本,一方面增添普通学校所有之国、英、算、史、地等课目,使学生兼有现代学识及宗教教义。”以新式回民教育有代表性的成达师范学校所设的课程为例。普通课程: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宗教课程:《古兰经》、“圣训”、认主学、教律、阿拉伯文、回教史、穆圣史;教育课程:教育概论、心理学、教学法、教育行政、教育史、伦理学;另外,还有党义、公民、经济等课程。实际上,新式回民教育所培养的不仅仅是伊斯兰教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为回族穆斯林社会培养中阿文兼通的社会人才。

新式回民教育主要由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等三种教学类型组成。其中师范学校从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学校管理、培养人才、社会影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为振兴宗教,提高穆斯林文化素质,王宽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的内容和方法,倡导举办经学与汉学并举的新式学校。1907年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内创办新型的回文师范学堂,由其弟子达浦生主持教务,改良教学方法,修订课程内容,在经堂教学中兼授汉文及其它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师资。1908年,他为改变经堂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学塾等”的状况,以普及新的宗教文化教育,提高经、汉知识水平为宗旨,同马邻翼等创办了京师清真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并分设4所小学于城郊各处。此后在上海、南京、开封、呼和浩特等地任教长时,仍继续发展宗教教育事业,从而培养了诸如达浦生、马松亭、杨明远等一批伊斯兰教经师和学者。在王宽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效法,创办新式学堂,其中中等学校有八九处;小学堂达六七百处。这是王宽把寺院经堂教育发展为新式学校教育的创举,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史上的一次革新。

新式穆斯林教育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国家的振兴与进步、教育救国为己任,在穆斯林社会中发展起来。1925年成立的“成达师范学校”,1928年成立的“上海伊斯兰师范”,1928年成立的西北中学和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1929年成立的明德中学,1938年,从上海迁办于甘肃的“平凉伊斯兰师范”等学校,1943年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办的“临潭旧城启西女子小学”以“培养经汉兼通的开明师资”为办学方针,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鉴于上述几所学校在穆斯林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下文对其一一作以简要介绍。

一、成达师范学校。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高等学府。1925年,由唐柯三、马松亭、穆华庭、法静轩等创办于山东济南。校址在济南南关穆家车门清真寺内。校名取《孟子·静心下篇》“成德者……达材者”之意。校训为“笃诚,敏健”。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培养伊斯兰教“经汉兼通”并能胜任教长、宗教团体会长和学校校长的新型阿訇。公推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任总务主持教务。次年,聘刘柏石为教导主任。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课程设置除各种基础课与专业课如古兰经注、圣训、阿拉伯文学、文法、教法、教史等课程外,还开设汉语、中国史地、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学制为四二制,前四年为初级师范,后二年为高级师范。

1928年秋,在马福祥先生等的资助下迁校至北平东四清真寺内。期间,创办了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刊物《月华》旬刊和《成师月刊》(后改为《成师教刊》)、《成达学生会月刊》、《成达文荟》等刊物,成立成师学生会,设“《古兰经》译注委员会”(马松亭任主任)、“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唐柯三任主任)和“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唐柯三任主任),建成第一个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图书中心——福德图书馆。1932年设阿文专修班,学生总数超过120人。1932年和1937年两次送学生赴埃及留学,第一届5人,第二届法鲁克留埃学生团16人,庞士谦任团长。这批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为中国穆斯林教育和文化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3年,引进阿文铅字,次年创设阿文铅字印刷工作室,开创了阿文在中国印刷的先河。聘外籍教师埃及教授达理·易卜拉欣和土耳其教师阿卜杜拉,1936年,留埃学生金殿桂、马金鹏归国从教。至此,学校集中了当时最为优秀的一批穆斯林教学人才,同时经常邀请各清真寺教长和北平学术界名流,如顾颉刚、冯友兰、张星烺、白寿彝等来校演讲或作学术报告,创造了中国穆斯林教育和学术文化史上的一段颠峰时期。这一时期,学校还编制了阿文初级读本、中级读本和高级读本等新教材,形成了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为一体的学校教育体制。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爆发,在马松亭阿訇的率领下,举校南迁桂林。1941年8月改称“国立成达师范学校”,1943年,由谢松涛接任校长。在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各县、乡(镇)开办小学多所,开展抗日宣传,上演《国家至上》话剧,复刊《月华》、《成师校刊》,创办《金字塔》月刊,组织“回教文化出版同志会”。1944年秋,因桂林沦陷迁往重庆,薛文波接任校长。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北平。在北平期间,创办了《古尔邦》月刊,编辑出版了《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年刊》、《回教歌曲》等,1948年,成立北平穆字头小学。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与北平的西北中学、燕山中学、西北女中合并回民学院。成师培养的学生分布全国,人才辈出,成为最完善的中国回民师范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国兴教,培养穆斯林可用之才的崭新道路。

二、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中国伊斯兰教新型学校之一,曾用名:上海伊斯兰经学研究社和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1927年10月由上海中国回教学会创办,1928年春开学,校址初设在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内,1930年迁址上海青莲街222号,董事长为马福祥,校长达浦生,教务主任哈德成,校监兼庶务宗棣棠,知名穆斯林学者买俊三、金煦生等任教师。先后聘请穆罕默德·卡米莱和法杜里·伊拉希两位外籍学者授课。学制三年,设有普通班、速成班。办学宗旨:“培养传道、著书及翻译阿、波文书籍和教授阿、波文字之人才”。课程设有:《古兰》、圣训、教法、认主学、阿语、波斯语、英语、国文、史地、哲学、数学、教育学、三民主义等。学校提供食宿、书本、文具费。学生在校期间要履行宗教功课和礼仪;每逢伊斯兰教斋月、节日,到上海各清真寺宣讲教义,参加穆斯林的各项社会活动。该校自建校以来,共举办过4届,培养穆斯林青年60多名。1931年4月从第一届毕业生中选派马坚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1934年5月又从第二届毕业生中选派金子常、定仲明、胡思钧、马有连、林兴智等赴爱资哈尔大学留学,不少毕业生都在当时全国各地清真寺、伊斯兰团体、学校供职,对培养中国伊斯兰教宗教人材和传播伊斯兰文化起了推动作用。该校还编辑出版有《伊斯兰学生》杂志,共出5期,主编金子常,1938年,因上海沦陷而停办。

三、陇东师范学院。中国伊斯兰教新型学校之一。1938年8月,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迁甘肃平凉,改称“平凉伊斯兰师范学校”,达浦生任校长,以“培养经汉兼通的开明师资”为宗旨。课程设置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相同。王静斋、张秉铎、王梦扬等先后任教。不久更名为:“陇东师范学校”。

1941年7月改称“国立陇东师范学校”,马汝麟任校长。设普师、简师、阿文专修班,要求学生履行宗教功课和礼仪。普师、简师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阿文专修班培养开明中阿兼通的阿訇。普师、简师班除教授教育部规定课程,还讲授阿文和教义课。1950年,又更名为“陇东师范学校”。

四、西北中学。中国伊斯兰教新型学校之一。1928年,由白崇禧等创建于北平牛街原守备署旧址(今回民学校)。初创时,校名为清真中学,1931年改称西北公学,1935年定名西北中学。白崇禧任董事长,马福祥、马邻翼为副董事长。后董事长由马福祥和马鸿逵接任。历任校长孙绳武、杨明德、刘仲泉、孙敏、金鼎铭等。第一任教务主任杨新民,事务主任刘德润,训育主任张肇基。学校设中学部、小学部、回文专科、民众部四部分。其办学宗旨:“负起开发西北,造就边才的责任”,学制为三三制,课程设有:国文,习字,回语,英语,史地,植、动物,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法制,经济,体育,教育史,小学行政,儿童心理等。1934年,第一班学生毕业,其中包括高中生14名,初中生25名,大多分赴西北各省服务。学校在聚礼日(星期五)放假半天,以便师生参加聚礼。同年,出版《西北公学一览》专集一册。学生自治会和各附小办有刊物《励进》、《回族青年》、《西北》、《北平伊斯兰》、《警钟》、《西北一小校刊》、《西北二小校刊》等,附设小学5所,分设在牛街、三里河、崇文门、马甸和西红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部分内迁分别在兰州、成都设立分校,一部分留北平维持更名“西北学院”。1949年与成达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北京回民学院。

(一)成都西北中学。1938年在旧皇城前员院街设校招生,取名成都私立西北中学,金鼎铭代校长,韩怡民任教导主任。1939年,日机轰炸成都,学校迁城外西来院、土桥镇两地,分设男、女生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移交中国回教协会四川省分会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德斋任董事长,迁回原址,韩怡民任校长。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

(二)兰州西北中学。1938年秋,流亡大后方的部分原西北中学师生在甘肃省回教救国协会的帮助下,在兰州市小西湖成立了“兰州西北中学”,马焕文任代校长,后由孙绳武接任校长,闪克行任教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校有8个班,470多人,为私立。1952年,由甘肃省教育厅接管。1957年,更名为“兰州市回民中学”,1990年3月批准恢复“兰州西北中学”校名。

五、明德中学。中国伊斯兰教新型学校之一。全称“云南私立明德学校中学部”,简称私立明德中学。1929年2月由云南回教俱进会创办,校址设在正义路清真寺,包括普通小学、中学和阿文专修三个部,各清真寺社首联席会议公推马伯安为董事长,聘请杨士敏为首任校长,李敏生为中学部主任。执行国家规定教学课程,加授阿文、教义两课。初创时,规定师生履行宗教仪轨,参加伊斯兰教节日活动。另设阿文专修班,培植中阿兼通宗教人才。抗战前,共招一、二、三班学生。

1931年,云南明德中学选送第一批学生纳忠、林仲明、张有成以及“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选送的云南学生马坚等4名,由教师沙国珍带领,前往埃及开罗“艾资哈尔大学”深造,开辟了中国留埃学生的先例。1934年又选送第二批学生纳训、林兴华、马俊武等3名学生到埃及留学。

1933年1月第一班(既初中第三班)学生毕业后,因时局及人事、经费等原因而停办了7 年。直至1939年首批留埃师生学成回国,多方奔走筹集经费,始于艰苦中复校,1940年仍在正义路清真寺原址招收初中第四班。开学不久,因避日机轰炸而迁崇明县杨林镇老猴街上课。直至1942年8月局势缓和,中、小学部同时恢复,并扩大招生,中学部逐年招收两班初中生,并改变过去专收回族男生旧习,开始实行男女兼收和回汉兼收。第四班亦迁回昆明,于1943年1月毕业。1946年迁沿河路新建校址。1948年添办高中,始成完全中学。1952年12月31日改为“昆明第十三中学”,由国家管理,结束了私立阶段。从此发展迅速,逐渐壮大。1987年恢复校名为“昆明市明德中学”。

六、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中国现代伊斯兰教新式学校之一。1928年,由四川万县工商界知名穆斯林人士周级三发起并独资创建。校址设在万县清真寺后山坡,建筑为一座西式三层楼房,包括教室、图书馆和办公室等。校长由周级三兼任,教务主任李仁山。其办学宗旨是:提高穆斯林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经学和汉学兼通的宗教师资和其他人才,传播伊斯兰文化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古兰经》、教义与教法学、阿拉伯语及语法与修辞学、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后还增设了《孟子》、《论语》等课程。学校还附设清真小学1所。学生以四川成都人为主,兼收湖南、湖北、河南、云南和甘肃等全国穆斯林青年,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膳宿。1935年,因经费拮据而停办。办校六年,共毕业学生40多名。1931年,曾创办《万县伊斯兰》月刊一份,主编李仁山。该校在培养具有相当宗教学识和文化知识的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

七、临潭旧城启西女子小学。中国现代伊斯兰教女子新式学校之一。1943年,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敏志道创办,开启了西北穆斯林女子新式教育的先河。其办学宗旨:“开发边疆教育,发扬西北文化”,“启发西北妇女教育”。马明仁亲任第一任校长。之后,丁正熙、敏文焕、马富春、丁士元等曾担任校长。初创时期,学校从河南等地聘请汉族女教师葛延适、赵虎燕、宋俊芳、赵慧彦、李含芳、赵彦清等女教师任教,以扩充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不分地域、不论民族、教派,凡愿上学的适龄女子,一律免费入学。课程设有国语、数学、史地、阿语、英语、体育、音乐、图画等。并提倡剪短发,不缠足,穿适时衣服。

从1943年至1958年,学生人数历年增加,到1958年已逾200名。十多年中,“启西女校”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各族女子,使她们走向社会。在兴办女校的同时,西道堂还内部组织教内的中青年妇女上夜校,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

“启西女校”先后谱写两首校歌,充分表现了西北穆斯林女性追求知识,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热忱和崇高理想:

白杨青烟旧城晓/西坪风光好/骏马牛车驰古道/叠山重峦当屏障/草原森林四季青/遍山梯田条条美/西倾地理早/洮源翻波涛/昔日李晟故乡/而今有启西女校/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壮志吾侪茂/西凤坪/校旗飘/文化光芒万丈高/高!高/直上青云霄

洮水涌/朝日临/回民儿童的大本营/说的是中国话/读的是中国书/我们不讲狭隘民族/我们不分任何界限/过去的畛域完全要把他铲除/读书是天职/扫除边区的文盲/同学们携起手/向前进/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将来献给国家民族/将来献给国家民族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