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中国穆斯林》创刊60周年纪念专题 > 相伴 >

初识知 今许约

【字体大小】 [] [] []2018-03-09 13:08 作者:从恩霖

《中国穆斯林》是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57年。今年迎来60华诞。风雨历程中的《中国穆斯林》,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一群人的成长。

一、相识

我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历史的了解,其实就是从《中国穆斯林》开始的。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后,我留在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图书馆工作,有机会接触并浏览了许多积存已久的报刊杂志,其中包括《中国穆斯林》。通过《中国穆斯林》,我了解了该杂志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伊协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穆斯林》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封面简洁,仅用“中国穆斯林”五个字和它的阿语翻译构成了封面内容,没有其他图案和点缀。其中内容却包罗万象,涉猎的领域很广。当时的《中国穆斯林》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读本,既有政治宣传,又有经济报道,还有卫生知识、科学小常识等的介绍;既有国内各领域的消息,又有苏联发展的报道。

20世纪90年代《中国穆斯林》杂志还是小开本,但是内容分类已经与50年代的《中国穆斯林》有了显著不同,更像一本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特色的读本,并且是全国唯一反映伊斯兰教内容及中国伊协工作动态的刊物。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我就开始尝试向《中国穆斯林》投稿。1992年《中国穆斯林》第4期上登载了我撰写的一篇介绍伊斯兰教法术语的文章,题目是《浅释“斐格海”》。这是我在《中国穆斯林》上登载的第一篇文章,它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增加了我继续写文章的信心,甚至对于我今后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后来我又在协会研究部工作一年,于1995年从研究部转到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研室。在学院教研室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同时也不忘向《中国穆斯林》投稿。

二、相知

与《中国穆斯林》相识多年以来,我从《中国穆斯林》中学到了很多。杂志报道全国各地伊斯兰教方面的重大活动和动态消息,刊登发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传播伊斯兰学术文化知识的一系列文章,所以该杂志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从中我汲取了更多相关知识。

首先,庄严的使命吸引了我。《中国穆斯林》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伊斯兰文化期刊,我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毕业生,经学是我的专业。我学到的一些知识,学习和教学中的思考和研究需要展现,比如一些教义教法问题应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从实践经验方面加以认识,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促使我写成文章。所以《中国穆斯林》成为展示我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性平台。

其次,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和激昂的氛围感染了我,帮助了我。在投递稿件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穆斯林》编辑们不论年轻年长,对杂志视同己出,精心呵护。一直克服条件艰苦、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坚持出精品。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伊协原副会长、主编马忠杰老师认真负责,把握方向,坚持原则,对于涉及伊斯兰教内容的文章,更是穷究其理,锲而不舍。有时为了杂志需要也会建议我写些什么,然后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由于经学院与伊协各部门同在一栋大楼,来往方便,有时马忠杰老师就把我招呼到编辑部,面对面为我进行文字修改。毫无疑问,这个经历和过程对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文字训练。《中国穆斯林》编辑们的精神和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我,这是我获得的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

第三,与杂志相伴的学习经历成就了我。可以说,在我从事教学的同时,伴随着我成长的还有《中国穆斯林》。它使我在多方面有所收获,对我的教学与研究也有促进作用。一是扩展了视野。我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国穆斯林》杂志以独特的社会视角,打开了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的另一扇窗。二是促进了我的本职工作。我认为,教学研究与发表专业性文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中国穆斯林》成为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杂志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政策形势,也有专业文章;既有国内伊斯兰教研究,也有国际伊斯兰教研究,一些信息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对工作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

我这种专注于文字写作的“爱好”,既与我的志趣有关,也与我的性格有关。这种“爱好”同时也练就了我耐得住寂寞的功夫。当时没有电脑打字,每篇文章都是先打草稿,之后工整地誊写在稿纸上,然后递到《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三、相 约

自从1995年转入经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我也担负起管理经学院学生每天五时礼拜的责任。既然管理学生宗教操守,必须做出表率,所以每天需要守“时候”(定时礼拜),早起晚归是经常的事情。每天当单位班车还没来的时候,我已经来单位几个小时了;当单位班车已经下班离开了,我需要再等几个小时才能回家。每天前后加起来就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其实就是所谓的自由自在的“孤独”时间。每当这时,我就想写点东西, 并逐渐养成打发时间的最大乐趣。正所谓苏轼的“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从人的心理上,人们总会在某一个时刻渴望融进一个群体,在彼此交流和欣赏中展露自我、释放心灵。我的那个“群体”就是文字,《中国穆斯林》就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是我事业上携手相伴的朋友。徜徉在文字中,犹如置身于春天里的花香遍野,踏到了绿草茵茵,目睹了绿树葱茏。望着满树繁华,还有偶尔的落英缤纷,我会自由地欣赏、自由地呼吸。

《中国穆斯林》一直是我所钟爱的杂志,所以我的文字大多愿意献给《中国穆斯林》,就如同我与《中国穆斯林》的约定一样。这不仅仅因其所处位置,以及其学术地位,更主要的是我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应该尽自己一份力量。《中国穆斯林》毕竟是自家的“产品”,应倍加珍惜,独爱有加。

《中国穆斯林》是反映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的一个窗口,让世人感知着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发展的律动。伴随着中国大发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也应该跟得上发展与变化的需要。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大势之下,如何宣传中国伊斯兰教,如何阐释伊斯兰教,如何引导中国穆斯林,如何讲好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的故事,自然成为阿訇、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那么,宣传这些内容,代表各族穆斯林向外发声,《中国穆斯林》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作为《中国穆斯林》的朋友,我似乎也有一份义务。我将继续多读、多思、多写,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相 许

《中国穆斯林》一直拥有一支既具有政治素质,又具有专业水平的编辑队伍。在我与《中国穆斯林》的交往中,目前应该属于第三代编辑队伍。一直以来,他们都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过滤着一篇又一篇稿件,为此付出了心血。

《中国穆斯林》不忘初心,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助推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发展。这是《中国穆斯林》的理想,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因为只有追求理想的人才会有热情,而热情则是创办任何事业的基础。任何一个追求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这里值得尊敬的人中,既包括编辑人员,还包括热情的投稿者。彼此的契合成就了双方。

《中国穆斯林》是一个平台,是一个窗口,需要珍惜和保护。如何珍惜和保护?只有继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关注杂志发展,继续专心致力于伊斯兰教研究,不断挖掘伊斯兰教精神内涵,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继续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同时还需要继续耐得住寂寞,要有忍耐和战胜孤独考验的决心。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一分子,应该在为社会和中国伊斯兰教的服务与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再就是需要继续脚踏实地地把握今天,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单位责任,保持旺盛的斗志。

光阴荏苒,转眼间,《中国穆斯林》走过了60年。在《中国穆斯林》的陪伴下,我不知不觉也已工作了近30年。在这段学习和工作历程中,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的同时,也要感恩《中国穆斯林》杂志,是《中国穆斯林》提供给我一个宝贵的平台,给了我历练的机会,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同时也驱散了我内心偶尔的孤独。

《中国穆斯林》杂志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一个符号。6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不断见证、记录着中国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进程。长期的积累与磨砺对于个人来说,会有很大变化;对于一本杂志来说,也有很大变化。一路走来,《中国穆斯林》坚持特色办刊,一次次坚定而执着地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穆斯林群众。杂志从原来的小开本到现在的大开本;内容越来越专业,栏目越来越新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正面发声,弘扬正气,并已跻身于全国优秀刊物行列。

祝《中国穆斯林》在祖国发展的大好环境中,焕发青春,续写佳篇。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