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中国穆斯林》创刊60周年纪念专题 > 憧憬 >

以创新得常青

【字体大小】 [] [] []2018-03-09 13:17 作者:哈正利 蓝雯

今年是《中国穆斯林》杂志创刊60周年,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作为一名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者,心中颇为激动,也颇为感慨。激动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引下,尽管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坎坷,《中国穆斯林》杂志从形式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以至于其近年来屡次出现在CSSCI期刊名录中,且已经处在宗教学类扩展版的第一名。相较于其他宗教类刊物,其地位是稳中有升。感慨的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穆斯林民族的发展、我国整体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给杂志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新的挑战。然在我们看来,挑战也是机遇,新的挑战必然催生新的需求,需要杂志提供更新、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功能。简言之,就是要求杂志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去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一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作为中国的期刊杂志,不仅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还要培育读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认知鉴别能力。同时,更要发挥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社会交往能力。可见,如何推进媒体融合,提升杂志的办刊水平,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我国与伊斯兰教国家建立正常商业贸易关系,探索建立互惠性的外交政治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无疑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给杂志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认为,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国内视角到国际视野

从办刊理念来看,《中国穆斯林》杂志初创时的宗旨,主要是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反映全国各族穆斯林积极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其主要视角是立足报道国内穆斯林社会的动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我们已经处在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仅仅局限在国内穆斯林社会动态的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会长马振岗指出,“一带一路”沿线有57个国家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且大多与中国保持着友好交往。那么我们对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展得如何呢?依托中国知网,我们以篇名来搜索,美国有361624条信息,日本有214491条,德国有66068条,沙特有4464条,伊朗8739条,埃及7212条,马来西亚有9354条,印度尼西亚有2946条,巴基斯坦2897条,欧盟有40373条,伊斯兰合作组织仅有34条。这个结果明显暴露了国内学界对伊斯兰世界的忽视和无知,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有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我国近邻巴基斯坦居然非常忽视;国内学界对欧盟有很多研究,但是对伊斯兰合作组织的研究成果奇缺。

这些事实毫无疑问说明,仅仅站在国内视角,仅仅关注国内穆斯林社会,已经远远不够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必须引导国内学界和国内穆斯林民众树立国际视野。没有国际视野,我们就很难摆脱区域性群体的自我中心,很难积极主动开拓多元族群关系,很难积极主动投入到不同国家之间开展的多边合作贸易。必须深刻认识“一带一路”战略所强调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关键就是对其他国家了解认知的程度必须达到“通”的境界。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穆斯林》杂志可以考虑强化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力争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出引领作用。

二、内容创新:从宗教文化到社会文化

当前,必须认识的是,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穆斯林》应该可以承担更多的信息沟通、民心相通的工作。

也许可以说,《中国穆斯林》自创刊以来,多数时候,只是以呈现宗教生活和宗教工作为主。如果从“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的“五通”看,仅仅反映宗教生活和宗教工作,至多也只是有助于实现“民心相通”。这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要求差距非常大。因此,《中国穆斯林》可以考虑更加丰富其内容,将期刊内容从宗教经典、宗教哲学、宗教生活、宗教工作等,逐步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通过其内容创新,发挥其社会文化交流、政治政策研究、经济信息互通等方面的作用。如果这些新的功能可以发挥出来,那么《中国穆斯林》的读者将不局限于国内穆斯林民族民众,其读者群或许会延伸到兄弟民族的人群中,甚至其他国家的民众中。

三、载体创新: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狭义的“媒体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新闻客户端等等;而广义的“媒体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多年来,《中国穆斯林》一直都是以传统纸质媒体出现,属于单一的纸质媒体,今年才开始推出微信公众号。这种情形明显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相比,在信息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积极效应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考虑迈向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否则,不仅影响刊物地位和作用,还会影响其未来存续。

2013年,一半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通过报纸获取大部分新闻信息的比例已经不到30%,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缩小。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 如果《中国穆斯林》想避免陷于被动地位,那就赶紧树立互联网思维,从单一媒体逐步迈向多元媒体。

四、平台创新:从信息交流到人才培养

作为传统纸媒,《中国穆斯林》更多是国内穆斯林信息交流的平台,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无可厚非的选择。但是,我国目前处在新历史发展时期,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这对杂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顾问、原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曾经说:“虽然‘一带一路’为穆斯林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中国的穆斯林群体仍然需要抓住时机提升和完善自身水平,不断成长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似乎更需要大力培养国家战略执行需要的“国别通”“地区通”“语言通”。

众所周知,期刊同时也就具有培养人才的功能。近些年,《中国穆斯林》在内容上重视学术板块的设置,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为国内伊斯兰教研究培养了一批人才。希望今后能够加大学术板块,增加更多版面,力争将《中国穆斯林》杂志办成一个培育伊斯兰教以及伊斯兰教国家研究的人才培养基地。最后,必须强调的是,不论刊物如何发展,人才都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希望编辑部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力争将其打造成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哈正利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蓝雯系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