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中国穆斯林》创刊60周年纪念专题 > 憧憬 >

一个忠实读者的企盼

【字体大小】 [] [] []2018-03-09 13:18 作者:金宏伟

今年是《中国穆斯林》创刊60周年。《中国穆斯林》半个多世纪以来引领中国穆斯林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弘扬中正之道,坚持走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作为一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阿訇,我对《中国穆斯林》情有独钟,因为它是我坚定信仰的良师,是我可以交流的益友。多年以来,我从《中国穆斯林》中获得《古兰经》、圣训和教法解读及其他伊斯兰文化和文史资料的大量知识。它是一座宝贵的信息库,也是提供我们阿訇交流心得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我不仅自己喜欢阅读,还积极向周围的朋友们推荐并参与投稿,每当有机会在《中国穆斯林》上发表一篇文章时,心中会由衷地迸发出“知感真主”的声音。我会将此作为一种荣誉,把刊载自己文章的《中国穆斯林》转送亲朋好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同时我还把向《中国穆斯林》投稿作为是鞭策自己努力服务于主道工作的目标。可以说,我对这份杂志怀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我相信,多数的杂志读者也会怀有与我同样的感情。

一、《中国穆斯林》是我们精神生活中的指南

我在信仰的跋涉途中,首次接触到的刊物就是《中国穆斯林》。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伊斯兰教的书籍十分有限,那时候它是唯一让我知道中国穆斯林状况、了解中国伊斯兰教和世界伊斯兰教的窗口。当年马松亭老人家发表在《中国穆斯林》上的关于《古兰首章的口译和浅释》直白朴素容易理解的简述,迄今记忆犹新。我想起家父归真时的七天、四十天、百日、周年,阿訇们都会来到家中,诵念次数最多的是“艾欧足”“太斯米”。初时不太明白其意,然而读了老人家的文章,使我这个刚刚步入伊斯兰教殿堂的初学者对《古兰经》有了粗浅的认识。马松亭老人家在他的《古兰首章的口译和浅释》中说,“为尊重和继承中国穆斯林的传统,我把前辈讲经时关于《古兰经》首章‘法谛海’的口头译解记录下来,为今后经堂教育和经堂语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素材。诵读‘法谛海’之前一般都要先念‘艾欧足’和‘太斯米’,诵读毕,诵读者和聆听者均默念一句祈祷词:‘阿米乃’……”老人家言简意赅的表述,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为阿訇讲经、讲卧尔兹作了垂范,也使信教群众——穆斯林乡老听了以后,能记住、可实践,对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职人员意味深长。几十年后再回顾老人的许多文章,我认为他不单讲清楚了中国穆斯林需要明白的基础常识与道理,并对挖掘伊斯兰真谛,尤其面对伊斯兰教目前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正本清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中国穆斯林》复刊后不久,为《中国穆斯林》写下了《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贡献——一九七九年八月应邀出席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第13届伊斯兰思想讨论会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一文。他说:“……(先知)穆罕默德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它的继承者遵从了这条训示……这对我们不仅是表达中国穆斯林对亚洲穆斯林兄弟友好情谊的良好机会,也是我们向各友好国家穆斯林学者以及研究伊斯兰教的专家们学习的极好机会。”马坚先生在《中国穆斯林》1958年第1期《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间又古老又年轻的友谊》一文中也作了这样的表述:“自1955年4月亚非国家万隆会议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间的友谊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自中埃和中叙建立正式邦交以来,这种友谊关系日益密切。”今天我们回顾白寿彝、马坚先生在《中国穆斯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仍然觉得深受启迪。我深深感受到那一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他们对中国穆斯林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中不仅有文化、贸易的重要联系,更重要的还有宗教与哲学方面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中外穆斯林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很高的评价,他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其前瞻性观点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穆斯林》是引领我们的灯塔和标杆

《中国穆斯林》是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全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伊斯兰教综合性期刊,我国广大穆斯林非常呵护这份杂志。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以来,《中国穆斯林》办刊方针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杂志初创时以普及性的伊斯兰知识文章为主,逐步发展到挖掘弘扬伊斯兰文化、历史钩沉以及加强解经思想建设为要旨。杂志的动态、特稿、专题、论坛等专栏,发挥了中国穆斯林与党和政府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伊斯兰文化、经训、历史钩沉等栏目则是《中国穆斯林》读者感兴趣的主要内容。在我印象中,以下提及的诸多文章对我启发甚多:1994年第1期刊登的赛生发先生《伊斯兰教法知识答问》、刘古正先生《斋功是真主对穆斯林的特慈》、朱月山先生《认主近主是信仰的基础》;还有1998年第1期中刊登的李鸿鸣先生《浅谈信仰断法的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金维德先生《学习〈古兰经〉开端章的体会》、陈广元先生《穆斯林的文明修养》;1998年第3期刊登的米寿江先生《人类应献身劳动勇于创造——从〈古兰经〉看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白志明先生《从经训教诲谈善功的贵重》;2002年第4期刊登的穆卫宾先生《教门知识讲座第一讲伊玛尼(续)》;2005年第1期刊登的马利强先生《浅谈伊斯兰教的施济》;2005年第4期刊登王明全先生《伊斯兰教的宽容精神》以及杨捷先生《生活的哲学——浅谈伊斯兰教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理念》;2006年第1期刊登的余振贵先生《清代中国穆斯林人口》、黑宝旭先生《穆斯林应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和债券》等等,还有许多佳作无法一一例举。他们用生动的笔触,阐发了中国穆斯林信仰、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伊斯兰文化的真谛,传达了来自穆斯林民众的呼声。文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伊斯兰教的基本内容、伊斯兰教与社会生活、伊斯兰教与政治、伊斯兰教与经济、伊斯兰教与伦理道德、伊斯兰教与文化、伊斯兰教与近现代社会思潮等题目,这些文章都是喜闻乐见的。近年来《中国穆斯林》刊载阐述较深刻、概括较完整的力作日渐增多,可读性增强,我觉得是十分可喜的。

三、我对《中国穆斯林》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中国穆斯林》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办刊人经历的甜酸苦辣,每一位有良知的读者也会深感其中的艰难与不易。我发现近来收到的《中国穆斯林》,无论是封面封底的版面设计,还是中页的图文安排以及纸张质量,都给读者以焕然一新的感觉。2017年首期的《中国穆斯林》卷首语“新起点、新梦想”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思路,唤起了读者们的激情:“2016年,宗教界热切期盼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时隔15年后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接地气、暖民心,明确了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阐释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丰富内涵,为我们伊斯兰教界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大局、履行社会职责提供了新遵循、提出了新命题。”同时,卷首语也鼓励我们“在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中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我们不变的信念,‘弘扬中道、反对极端’依然是我国伊斯兰教界肩负使命、应对挑战的时代主题”。卷首语是一份宣言书,《中国穆斯林》在这里提出了未来的设想与计划。我作为一名阿訇,一个忠实读者,对《中国穆斯林》充满着期待。

由此,我认为《中国穆斯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尤其是王作安局长代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在中国伊斯兰教全国代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激励下,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工作和中国穆斯林的生活实际,可以积极地培育一批中青年热心撰稿人与读者,对各领域的热点话题如经训、教义、教规中的热爱祖国、精诚团结、崇尚科学、完美信仰、关爱社会、提高修养、追求知识、发展经济等予以正面阐述和深入讨论,面对今天伊斯兰教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振正能量,引导我国各族穆斯林追求两世吉庆。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是与社会相适应,与发展相协调,这是真主的定然,历史发展的规律,刊物的生命力也是同理。

中国伊斯兰教具有1300余年的历史。我国伊斯兰教之所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具有生命力,有群众性,是与经训中倡导的追求理想、追求进步、追求知识的精神密不可分。穆圣鼓励人们“寻求知识是每位男女穆斯林的主命”“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诲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中国穆斯林的记忆中,因此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每一个穆斯林都应当思考如何适应社会、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作为一名阿訇,衷心地期盼《中国穆斯林》以奋斗成就使命,用实干托起梦想,不辜负广大穆斯林与阿訇们的殷切企盼,越办越好,越办越成功。阿米乃!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