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专题 > 纪念马坚先生归真40周年 > 仰慕追怀 >

马坚先生民国时期在沪经历概述

【字体大小】 [] [] []2018-11-23 15:18 文章来源:中国穆斯林编辑部 作者:郭成美

马坚先生民国时期曾3次来到上海学习、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29~1931年读书学习;二是在1940~1946年间两次由滇抵沪从事译经等活动。

一、读书学习

1929年,马坚来沪进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马坚在校学习两年多,表现突出,成绩优秀,收获颇丰。该校外聘主讲国文的李续川老师说马坚是学生中“最优者”“相从年余,竟能读易《史记》,钻坚研深,勇猛可駥,发为论议质难,往往使余惊诧”。⑴马坚积极投入译经热潮之中,崭露头角,显露出其著说立说、擅长翻译的天赋。其尝试翻译的经典是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以及教义学中流行最广的著作奈赛斐氏《教典》(《尔歌一德》),这对于一个中等师范生来说确是一个大胆的尝试。1931年,该校创办《伊斯兰学生杂志》,采编人员均系学生。宗旨是“练习文学,研究教义,提倡宗教教育,鼓吹爱国思想”。栏目多样。至1935年8月共出5期。1931年1月20日出版的《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刊登了翻译、论著、常识等3个栏目24篇文章,外加2篇发刊词。马坚在创刊号发表了3篇文章,分别是:惕若译《国语古兰经(第一卷)》(第1卷第1章,第2章第1、2、3段);南塞府欧墨尔著、惕若译《回教信经(尔歌一德)》;惕若《斋戒》。通览该期文章,马坚译作《国语〈古兰经〉(第一卷)》《回教信经(尔歌一德)》无疑是最引入注目的重头文稿。

译作《回教信经(尔歌一德)》,马坚说它是教义学中流行最广的著作,有许多学者曾加以注释,而赛尔顿丁的注释是最著名的。马坚说:“民国二十年,我不揣冒昧,曾译《奈氏教典》为华文,称为《伊斯兰教信经》,刊于上海《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⑵创刊号所载马坚的同学们作品也大多是围绕伊斯兰经典、教义等方面的译著,颇为新颖,加之当时回族学生自行办刊较为稀罕,《伊斯兰学生杂志》创刊号一时洛阳纸贵,销售一空。这在当时回族伊斯兰杂志中是罕见的。马坚云:当时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稿子有了印不成,耽搁了半年,后募款印了千份。“创刊号出刊后,索刊之函犹如雪片而来。”马福祥捐24元,订刊百份,分赠甘肃各清真寺各机关。⑶创刊号不得不再版复印,马坚为此写了《再版序》。马坚翻译的《国语古兰经(第一卷)》《回教信经(尔歌一德)》得到了学校师生和沪上穆斯林的认同和肯定。马坚继续勤奋写作,出国留学前,在1931年10月20日出版的《伊斯兰学生杂志》(1:2)①又发表3篇文章,均署名惕若,题目是:《国语古兰经(第一卷)》(第2章第4、5、6段)《礼拜与德智体群四育的关系》《回教的教旨是甚么》。这些在上海学习时期的文章,就是马坚最现实的最好的成绩报告单。

资料显示,马坚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获校方支持,校董、回商马晋卿自愿承担了马坚的留学费用。

1931年4月10日,学校举行欢送马坚赴埃留学大会,同学们作了精心准备。推举主席、司仪、恭诵《古兰经》及总理遗嘱者、记录、演讲员、布置员、招待员等②。会议由主席金志晏主持,达浦生、哈德成、马晋卿等出席。沙善余、杨稼山、伍仲文、伍特公、买俊三、达浦生、达静轩、郑敬五等校董、老师、来宾演讲,朱慧菴、定中明、常立章、改维德等4名学生发言,马坚作答词。《伊斯兰学生杂志》(1:2)用将近8页的篇幅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会议盛况。校董、老师、古兰译者沙善余希望马坚不但研究宗教,对该国政治也应注意考查,要有中国穆斯林的观念,更要负起对于国家的观念与使命。校董、老师杨稼山要求马坚在正课之外,对埃及历史、古迹和近代发现,加以注意和研究,并介绍到国内。伍仲文老师说应眼光放大,顾及全球,要提倡世界宗教大同,不可分教派。

师生们与马坚朝夕相处2年,一旦分离,莫不伤感;马坚尤其惆怅,答词时哽咽,“竟不能终其言”。同学们感到10日的欢送会或是过于沉闷、伤感,不过瘾,隔了一天,于12日又开欢送马子实同乐会,除了演讲,还有聚餐。教职员和来宾散后,同学们漫谈、滑稽表演等。同学们还作文赋诗送别马坚,寄托情感。《伊斯兰学生杂志》收录4篇。金国彝③《欢送马子实赴埃及序》、何恩明《赠学友游埃及序》、前人《赠马坚同学》五言、何友仁《送马子实游学埃及》五言等,均载《伊斯兰学生杂志》(1:2)。

由于申请出国办理护照出现了困难,马坚在沪耽误了半年时间。随后,他匆匆由沪抵滇,和云南赴埃留学生一起在昆明办妥了所有的赴埃留学的申请手续。1931年11月马坚与3名云南学生纳忠、张有成、林仲明一起在沙儒诚先生带领下启程出国赴埃。

二、汉译《古兰经》

1939年秋,马坚先生在埃学成回国,哈德成代表中国回教学会、助学人马晋卿到香港欢迎。哈德成当时是中国回教学会、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的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是沪上乃至全国的伊斯兰教著名教长,是马坚的老师和长辈。哈德成亲自赴香港迎接留学归国的弟子 ,非同寻常。一是表明他与马坚师生之间具有深厚的情谊;二是上海族教方面对马坚学成归国寄予很大的期望。他们说马坚留学回国了,“我们多年的译经志愿,大概可以实现了。”三是当面与马坚协商其如何参与沪上译经的具体事宜。哈德成告诉马坚,学会已拟定译经的工作计划,马晋卿捐出房产一份,作译经的经费。马坚谦虚地说自己虽在埃苦学八年,但天资鲁钝,阿文未深究,国文没根底,本想再学十年,再翻译《古兰经》,现在学会既已拟定计划,他当然愿意到上海去当一个助手。马坚留学八年回国,要回乡省亲乃人之常情。香港到云南,比之上海到云南,要近得多。因此,1939年马坚归国先回沙甸,次年来沪。这应是哈德成与马坚在香港商定的。

为了汉译《古兰经》,中国回教学会专门成立有译经委员会。马晋卿予以资金保证,除捐赠黄金若干外,并将南市怡和里、顺昌里35幢房产一并捐赠做译经专用,成立“译经室财产保管委员会”,成员由哈德成、刘彬如、杨福洲、沙善余、伍特公、马坚、杨稼山、马晋卿及其子马鹏年等9人组成。专款译经,永为学会所有。⑷9人中有哈德成、刘彬如、沙善余、伍特公和马坚5人是《古兰经》译者。哈德成、沙善余、伍特公受命于回教学会译经,刘彬如是回教学会掌管译经财务的,他1935年和花汝舟出版《汉译古兰经•附阿里提要》第一册。杨福洲、杨稼山系协兴公司元老,与马晋卿、哈德成等长期共事。马晋卿、马鹏年父子系捐助人。

1940年秋,马坚绕道滇缅公路由云南到上海,“参加回教学会的译经委员会”,住在马晋卿家投入了译经工作。他的任务是协助哈德成、伍特公、沙善余翻译文言文《古兰经》。哈阿文好,对伊斯兰教义和历史精通,沙、伍熟悉英文和国文,伍特公文笔尤佳,马坚刚刚留学回来,掌握新鲜的知识,可以给他们提供积极的意见。马坚在协助哈、伍、沙译经的同时,自己着手翻译白话文《古兰经》。

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肆虐残暴,上海只剩下租界孤岛在风雨飘摇中。沪上回族伊斯兰教各界人士是一个爱国爱教的群体,达浦生、哈德成、伍特公、杨玉书等更是抗日积极分子。译经人员伍特公由于发表抗日言论,被日伪通缉。日伪可疑人员经常出现在哈德成任教的浙江路清真寺即外国寺附近。一片白色恐怖。伍特公只能蛰居沙善余家,马坚住马晋卿家,哈德成在浙江路寺掌教。四个人分在三处。 1941年他们用“香港中国回教学会”名义,署名“道隐”,出版了《汉译古兰经第一章详解》,马晋卿出资印了2000册。由于时局动荡,日伪迫害日近,译经工作难于进行,1941年马坚、哈德成相继离开上海。伍特公仍匿居在沙善余家。这次马坚来沪,在马晋卿家居住了14个月,自己翻译了9卷白话文《古兰经》。④马坚经由杭州、金华南下,辗转回到家乡云南沙甸继续译经。哈德成因不愿做日伪组织的顾问,1941年底逃离上海,经由安徽、陕西、重庆,1942年12月到达沙甸与马坚会合。哈德成在沙甸校订了马坚《古兰经》译本第16-18卷,1943年10月25日归真。1945年,马坚基本完成了汉译《古兰经》初稿。林松先生说过马坚这个全国最权威的中文译本,起步于上海,最初底稿完成于沙甸。⑸

1946年春,马坚先生偕夫人来沪在马晋卿家继续译经工作,主要是整理译稿,也和伍特公、沙善余讨论译经中出现的问题,只可惜译经人员里缺少了哈德成阿訇。那年,马晋卿得了大病,一直在治疗、养息。马坚这次来沪,或包含着探望、慰问马晋卿之意。凡遇伍特公、沙善余来同马坚研究译文时,马晋卿仍抱病参加;亦经常扶杖向马坚请教,聆听新见地和伊斯兰国家的风俗风情。这次马坚来沪,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上海与重庆来的经学班学员会合,北上赴北大任职。马晋卿生病不治,1946年九月初六归真;临终的时候,还嘱咐他的儿子,教他尽量的帮助马坚他们的译经工作。马坚这次在沪逗留一二个月,然后北上赴京。也就在这一年,伍特公、沙善余的文言文汉译《古兰经》亦基本完稿。两个译本,两种命运。伍、沙译本由于哈德成已故,没人审稿,最终未能出版,束之高阁。伍特公于20世纪50年代年代曾对白寿彝说过,他们的《古兰经》译本“已经译完了,还不很满意。”⑹当时沙善余将完成的部分译稿上交上海回教堂理事会,说这是对译经主要捐赠者马晋卿的一个交代,虽然他已归真了也算了个‘口唤’。⑺马坚译本历尽艰辛,“修改了好几次” ,“1978年作最后一次润色,一直坚持到逝世的前一天。”最终在1981年出版,并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古兰经》汉译本。

三、意义

民国时期马坚先生3次来沪学习、译经,有重要意义。

(一)增长知识

1929年马坚来沪插班进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当时该校成立不久,比较正规,各方面条件比较好。该校系哈德成、达浦生阿訇在中国回教学会和上海清真寺董事会哈少夫、金子云、马晋卿的资助扶植下创立的。1928年秋在小桃园清真寺正式开学。学制设普通、速成两班,普通班6年,速成班3年。马坚在校时学生25人。学生来自于各地,免收学杂费用,免费提供住宿、书籍、文具。该校后改称上海伊斯兰经学研究社、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校长达浦生,教务主任哈德成,校监兼庶务宗棣棠。该校任职教员大都系知名阿訇、学者及国外穆斯林专家。如教授《古兰经》的是哈德成、达浦生阿訇,教授认主学、修辞学和《古兰经》音韵学是知名阿訇买俊三,教授国文的是伊斯兰教史学家马以愚、傅统先、汉语文学者金熙生,教授英文的是记者沙善余、伍特公及杨稼山,教授阿文的是埃及的穆罕默德•卡米莱、印度籍法都里依俩希等。学校还时常邀请在沪逗留的学者演讲上课。该校课程,除《古兰经》、圣训、古兰经注、教法经等宗教课程外,增设数学、语文、历史、地理、教育学、哲学和体育课,同时教授中文、阿文、波斯文、英文。马坚经学基础好,又好学,在上海接受系统教育,得到名师指导,可谓如鱼得水,特别在国文、英文等方面进步大,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为日后留学、译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出国留学夙愿

马坚胸有大志,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早年就向往出国留学。他西北求学时给家乡父老信中谈到中国伊斯兰教的振兴“当导于云南”。马坚在1931年4月10日上海欢送会的答词也说出国留学,“得尝夙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了出洋深造想法的马坚,自然会学习努力,积极上进,会捕捉一切得以出国留学的信息。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资助人马晋卿成全了马坚的愿望,使他实现了出国留学的夙愿。马坚是千里马,沪上哈德成、马晋卿等则是伯乐,慧眼识珠。

(三)开译《古兰经》

翻译经典是伊斯兰教立足中国的必由之路。作为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的汉译,尤为重要。民国时期在沪开展了一场汉译《古兰经》活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译经中心。它为马坚汉译《古兰经》提供了良机。1931年马坚还是上海师范生时就涉足译经,发表了《国语古兰经(第一卷)》。八年留学回国,1940年马坚来沪参与哈德成、伍特公、沙善余汉译《古兰经》,同时开译自己的《古兰经》译本,1945年基本完稿,其中包括前八卷《古兰经》注释本。1946年曾在沪整理过译本,然后赴京开始其人生新的征程。汉译《古兰经》几乎伴随了马坚的一生,他这项伟大的事业是从上海起步的,沪上回商马晋卿资助了译经,学者哈德成阿訇曾为马坚汉译《古兰经》校订了部分章节。这部在沪开译的马坚《古兰经》全译本1981年出版,它“忠实、明白、流利”“超过以前所有的译本。”
(作者系中国回族学会理事)

 

光辉历程60周年——纪念中国伊斯兰协会成立60周年
更多>>图片新闻